fēng①<名>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。②<名>教化;感化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山东之国,从~而服。”③<名>风俗;风气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以俟观人~者得焉。”陆游《游西山村》:“衣冠简朴古~存。”④<名>作风;风度。《孟子·万章》:“故闻柳下惠之~声,鄙乎宽,薄乎敦。”⑤<名>民歌;民谣。如《诗经》中的十五国风。⑥<名>风声;消息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才晓得是门子透~。”⑦<名>景象;景色。如“风景”。⑧<动>吹风;乘凉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浴乎沂,~乎舞雩。”⑨<名>某些疾病的名称,如麻风。
fàng﹤动﹥通“讽”,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。《汉书·蚡田传》:“乃微言太后~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ōng①<名>内;里。《狼》:“一屠晚归,担~肉尽。”②<名>中间;内部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有大石当~流。”③<形>半;一半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若~道而归,何异断斯织乎。”④<形>中等;不高,不低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上书谏寡人者,受~赏。”⑤<名>内心。《史记·韩安国列传》:“深~隐厚。”⑥<名>中国。《图画》:“图画之设彩者,用水彩,~外所同也。”
zhòng①<动>符合。《劝学》:“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~规。”②<动>射中。《卖油翁》:“见其矢十~八九。”③<动>击中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乃引其匕首提秦王,不~。”④<动>考中。《范时中举》:“你恭喜~了举人。”⑤<动>猜中。《醉翁亭记》:“射者~,弈者胜。”⑥<动>中伤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臧怒,欲~守法。”
【中肠】内心。
【中人】⒈平常人。⒉朝中公卿大臣。⒊指宦官;太监。⒋宫女。
【中节】适度。
【中式】⒈科举考试被录取。⒉符合规格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bǐng①<量>禾束,成把的禾。《诗经·小雅·大田》:“彼有遗~,此有滞穗。”
【引】把,束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或取一编菅焉,或取一~秆焉。”②<动>持;手拿着。《楚辞·天问》:“伯昌号哀,~鞭作牧。”③<动>执掌;操持。《诗经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忧心如醒,谁~国成?”④<动>遵循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吾~君以杀太子,吾不忍。”⑤<量>古代容量单位,十六斛为一秉。⑥<名>通“柄”,权柄.《管子·小匡》:“治国不失~。”
【秉彝】依照常情,常理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民之~,好是懿德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ú(1)蜡烛:火~|洞房花~。(2)<书>照亮;照见:火光~天◇洞~其奸。(3)俗称多少烛的电灯泡,指灯泡的瓦特数(并不是烛光数),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特的灯泡。
【烛光】发光强度的单位,一烛光旧时指直径为2.2厘米,质量为75.5克的鲸油烛,每小时燃烧7.78克,火焰高度为4.5厘米,沿水平方向的发光强度。现在指完全辐射的物体,在白金凝固点温度下,每六十分之一平方厘米面积的发光强度。
【烛花】蜡烛燃烧时烛心结成的花状物。
【烛泪】指蜡烛燃烧时淌下的油。
【烛台】插蜡烛的器具,多用金属制成。
【烛照】<书>照亮:阳光~万物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