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ú<名>狐狸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ù(~儿)哺乳动物,头部略象鼠,耳大,上唇中间分裂,尾短而向上翘,前肢比后肢短,善于跳跃,跑得很快。有家兔和野兔等种类。肉可以吃,毛可以纺织,毛皮可以制衣物。通称兔子。
【兔唇】唇裂。
【兔儿爷】中秋节应景的兔头人身的泥制玩具。
【兔脱】<书>比喻逃走。
【兔子】兔的通称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zhī①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<助>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bēi①<形>悲哀;伤心。《柳毅传》:“~泗淋漓,诚怛人心。”《岳阳楼记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~。”
【又】<形>可悲的。《察今》:“以为治岂不~哉。”
【又】<形为动>为……而悲伤。《韩非子?和氏》:“吾非~刖也。”杜甫《登高》:“万里~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②<动>怜悯,同情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余~之,且曰‘若毒之乎?’。”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使来者读之,~予志焉。”③<动>顾念;怀念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游子~故乡。”④<动>悲伤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又以~夫古书之不存。”
【悲摧】悲痛;悲伤。
【悲秋】受到秋天景色的触动而产生伤感。
【悲角】号角。以其声悲壮而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