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ìng①<名>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,多用石或玉制成,状如曲尺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今以钟~置于水,虽大风浪不能鸣也。”②<名>和尚敲打的一种铜质钵状法器。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:“万籁此俱寂,但馀钟~声。”
【磬控】善御马。
【磬折】腰弯如磬形,表示恭敬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í①<名>石头。《劝学》:“锲而不舍,金~可镂。”②<名>石碑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且立~于其墓之门,以旌其所为。”③<名>矿物类药物;古代治病用的石针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在肌肤,针~之所及也。”④<名>石制的磬类乐器。金、土、石、革、丝、匏、竹八音之一。⑤<量>今读dàn。古代容量计算单位,十斗为一石。《马说》:“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~。”
【石肠】心肠如石。喻意志坚强。
【石田】多石而不可耕之田。喻无用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ī①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<助>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gù①<形>坚固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荆州与国邻接,江山险~。”
【】〈名〉险固的地方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函之~,拥雍州之地。”
【又】〈形使动>使……坚固;巩固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~国不以山溪之险。”②<形>稳固;牢固。《殽之战》:“君臣~守以窥周室。”③<形>固执;顽固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汝心之~,~不可彻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独夫之心,日益骄~。”④<副>坚决;坚持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蔺相如~止之。”⑤<副>本来;原来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臣~知王之不忍也。”⑥<副>当然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今日~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。”⑦<连>通“故”,所以,因此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吾~曰:非圣人之意也,势也。”⑧<形>鄙陋。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鄙人~陋,不知忘讳。”
【固穷】甘处贫困,不失气节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