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ú①<动>越过。《石壕吏》:“老翁~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”②<动>超过。《童区寄传》:“去~四十里。”③<形>过分的。《张衡传》:“自王侯以下莫不~侈。”
yù<副>通“愈”,更加。《阎典史传》:“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,攻~急。”
yáo<形>通“遥”,远。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延颈~,三年于今,未蒙省录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uái淮河,发源于河南,流经安徽,入江苏。
【淮北】指淮河以北的地区,特指安徽的北部。
【淮海】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海州(现在的连云港市西南)一带的地区。
【淮海戏】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原名‘淮海小戏’,流行于淮阴、徐州一带。
【淮海战役】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,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。华东野战军、中原野战军和华东军区、中原军区以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。战役分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从11月6日到22日,在徐州以东围歼了敌第七兵团,迫敌三个半师起义,并攻克宿县。第二阶段,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,在宿县西南歼敌第十二兵团,其中一个师起义。同时将由徐州西逃的敌三个兵团包围于永城东北地区,并将其一个兵团歼灭。第三阶段,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。对永城东北地区被围之敌发起总攻,经四天的战斗将敌全歼。整个战役历时65天,共歼敌55万5千人。至此,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、中原地区,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。
【淮河】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,向东流经安徽省,在江苏省分别注入黄海和长江,干流长约1,000公里。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南北分界线。
【淮剧】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原名‘江淮戏’,流行于淮阴、盐城等地。
【淮南】指淮河以南、长江以北的地区,特指安徽的中部。
【淮南子】书名,又称《淮南鸿烈》。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著。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,糅合了儒、法、阴阳五行等家思想,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zhī①<动>到……去。《为学》:“吾欲~南海。”②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这个”、“这”、“这种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均~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③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”、“它”、“它们”、“他们”等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~有时而用~无度。”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爱共叔段,欲立~。”④<代>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~乎?”⑤<代>第二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你”、“您”。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,故吊~。”⑥<助>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修饰、领属的关系,相当于“的”。《邵公谏厉王弭谤》:“防民~口,甚于防川。”⑦<助>用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一般不必译出。《师说》:“师道~不传也久矣。”⑧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无爪牙~利。”⑨<助>补语的标志。用在中心词(动词、形容词)和补语之间,可译作“得”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未若复吾赋不幸~甚也。”⑩<助>用宾语前置的标志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~不知。”⑾<助>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,补足音节,没有实义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顷~,烟炎张天。”⑿<助>用在“前”、“后”、“内”、“外”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,表示对方位、时间、范围等的限制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数十年~后,甲兵顿弊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jú(1)橘子树,常绿乔木,树枝细,通常有刺,叶子长卵圆形,果实球形稍扁,果皮红黄色,果肉多汁,味道甜。果皮、种子、树叶等中医都入药。(2)这种植物的果实:蜜~。
【橘柑】〈方〉橘子。
【橘红】(1)中医指柑橘类干燥的外果皮,对咳嗽等症有疗效。(2)象红色橘子的皮一样的颜色。
【橘黄】比黄色略深象橘皮般的颜色。
【橘络】橘皮和橘瓣中间网络形的纤维,中医入药,治呕吐、口渴等。
【橘子】(1)橘子树。(2)橘子树的果实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