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ǔ①<动>屈身;低头。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仰手接飞猱,~身散马蹄。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~身倾耳以请。”②<动>卧伏;蛰伏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蛰虫咸~在内。”③旧时公文书信中称对方行为的敬词。韩愈《上郑尚书相公启》:“伏惟~加怜察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ǒu①<名>头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愿得将军之~以献秦王。”②<名>首领;首脑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凡百元~,承天景命。”③<名>物体的前部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军方连船舰,~尾相接。”④<动>首倡;起首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且楚~事,当令于天下。”⑤<动>开头;开端;起始。《过小孤山大孤山》:“七月二十六日至是,~尾才六日。”⑥<名>首要;首位;第一。《韩非子·心度》:“故治民者刑胜,治之~也。”⑦<动>告发;自首。《谭嗣同》:“苟不欲救,请至颐和园~仆而杀仆。”⑧<量>篇。用于诗、词、文、赋等。《宋书·谢庄传》:“所著文章四百余~,行于世。”⑨<量>面。用于旗帜。《儒林外史》:“在南京做了二十~大红缎子绣龙的旗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iē①<形>安定。魏徵《十渐不克终疏》:“脱因水旱,谷麦不收,恐百姓之心,不能如前日之宁~。”②<动>通“贴”。挨紧;粘附。《梁书·羊侃传》:“能反腰~地。”《木兰诗》:“当窗理云鬓,对镜~花黄。”③<动>通“贴”。典当;典押。《新唐书·李峤传》:“有卖舍、~田供王役者。”
tiě<名>文书;告示。杜甫《新安吏》:“府~昨夜下。”
【引】简条;便条。《南齐书·萧坦之传》:“家赤贫,唯有质钱~子数百。”
tiè<名>书法、绘画时摹仿的样本。龚自珍《跋某帖后》:“于塾中日展此~临之。”
【帖服】顺从。
【帖息】安静平息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ěr①<名>耳朵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闻寡人之~者,受下赏。”《陋室铭》:“无丝竹之乱~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~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②<名>形状像耳朵的东西。如“木耳”、“银耳”③<动>听说;耳闻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又~曩者所梦日符。”④兼词,相当于“而已”,译作“罢了”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,直好世俗之乐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~,非心服也。”⑤<助>表示肯定。《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与我同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田横,齐之壮士~。”⑥<形>位置在两旁的。“耳门”、“耳房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