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uǐ①<名>水。《劝学》:“冰,~为之,而寒于~。”②<名>河流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泰山之阳,汶~西流。”③<名>泛指水域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刘备、周瑜~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”④<名>水灾。《女娲补天》:“~浩洋而不息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jī①<动>阻遏水势以使之腾涌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~而行之,可使在山。”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~而发之欲其清,固而存之欲其重。”②<动>(水势)腾涌冲撞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泉水~石,泠泠作响。”③<动>激动;激发。《出师表》:“由是感~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”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~于义而死焉者也。”④<形>疾速;猛烈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又有清流~湍,映带左右。”⑤<形>(声音)激烈高亢。《谭嗣同》:“冀缓急或可救助,词极~切。”
【激楚】⒈音调高亢凄清。⒉通俗、淫逸之音,比喻谄谀之说。
【激诡】⒈掩饰真情,标新立异。⒉毁誉失当。
【激激】⒈水清的样子。⒉形容急流的声音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é①<名>法则;准则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宣其德行,顺其宪~。”②<名>榜样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愿依彭咸之遗~。”③<动>效法。《易经·击辞》:“河山图,洛出书,圣从~之。”④<名>等级。《汉书·叙传》:“坤作地势,高下九~。”⑤<副>用于加强判断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就是”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~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⑥<副>表示限定范围,相当于“只”、“仅仅”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“日初出,大如车盖,及日中,~如盘盂。”⑦<连>表示顺承,相当于“就”、“便”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河内凶,~移其民于河东。”⑧<连>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、“可是”。《师说》: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,于其身也,~耻师焉。”⑨<连>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,相当于“原来已经”。《殽之战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~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”⑩<连>表示假设,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谨守成皋,~汉欲挑战,慎勿与战。”⑾<连>表示让步,相当于“倒”、“倒是”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美~美矣,抑臣亦有惧矣。”⑿<助>无意义。《诗经·齐风·鸡鸣》:“匪鸡~鸣,苍蝇之声。”⒀<助>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呢”。《荀子·宥坐》:“百仞之山,任负车登焉,何~?陵迟故也。”
【则例】成规。
【则天】以天为法。唐代女皇武后的谥号,世称武则天。
【则效】效法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àn(1)没有降水或降水太少(多跟‘涝’相对):~灾|天~|防~|抗~|庄稼~了。(2)跟水无关的:~烟|~伞。(3)非水田的;陆地上的:~地|~稻|~獭|~船。(4)指陆地交通:~路|起~。
【旱魃】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:~为虐。
【旱船】(1)<方>园林中形状略象木船的临水的房屋。(2)民间艺术‘跑旱船’所用的船形道具。
【旱道】<方>(~儿)旱路。
【旱稻】种在旱地里的稻,抗旱能力比水稻强,根系比较发达,叶片较宽,米质软,光泽少。也叫陆稻。
【旱地】(1)旱田①。(2)浇不上水的耕地。
【旱季】不下雨或雨水少的季节。
【旱井】(1)在水源缺少的地方为了积蓄雨水而挖的口小肚大的井。(2)没水的井,冬天用来贮藏蔬菜。
【旱柳】落叶乔木,叶子披针形,花单性,柔荑花序,种子有丝状毛。木材白色,木质轻软,是做家具和建筑的材料。河岸湿地或高原旱地都能生长。华北地区通称柳树。也叫河柳。
【旱路】陆地上的交通路线。
【旱桥】横跨在经常没有水的山谷、干沟或城市交通要道上空的桥。
【旱情】某个地区干旱的情况。
【旱伞】阳伞。
【旱獭】哺乳动物,全身棕灰色或带黄黑色,前肢的爪发达,善于掘土,成群穴居,有冬眠的习性。皮可制衣帽。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播者。也叫土拨鼠。
【旱田】(1)土地表面不蓄水的田地,如种小麦、杂粮、棉花、花生等的田地(2)旱地②。
【旱象】干旱的现象。
【旱烟】装在旱烟袋里吸的烟丝或烟叶。
【旱烟袋】吸旱烟的用具,一般在细竹管的一端安着烟袋锅儿,可以装烟,另一端安着玉石、翡翠等的嘴儿,可以衔在嘴里吸。通称烟袋。
【旱秧田】土壤含有大量水分而表面不蓄水的秧田。这种秧田的好处是氧气充足,秧苗扎根快,并且不易烂秧。
【旱灾】由于长期没有雨或少雨而又缺乏灌溉,影响作物正常生长或使作物枯死,造成大量减产的灾害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