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ài①<名>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之一,象天地相交、通顺,与“否”相对,表示亨通、幸运等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先嫁得府史,后嫁得郎君,否~如天地,足以荣汝身。”②<形>大方;不吝啬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凡虑事欲孰而用才欲~。”③<形>骄纵;奢侈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及恒子,骄~奢侈。”④<形>大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收~半之赋。”⑤<形>通“太”。最;极。《淮南子··原道》:“~古二皇。”
【又】过分;过于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不~多事乎?”
【泰山北斗】语出《新唐书·韩愈传赞》:“自愈没,其言大行,学者仰之如~云。”后用以比喻某一方面负有名望为当世所敬仰的人。亦作“泰斗”、“山斗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ān(1)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:一座~|高~。(2)形状象山的东西:冰~。(3)蚕蔟:蚕上~了。(4)指山墙:房~。(5)姓。
【山坳】山间的平地。
【山包】<方>小山。
【山崩】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。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悬崖、陡坡上。
【山苍子】山鸡椒树的果实,略作球形,有强烈的香味,是制造香料的原料。
【山查】(1)落叶乔木,叶子近于卵形,有三至五裂片,花白色。果实球形,比山里红略小,深红色,有小斑点,味酸,可以吃,也可以入药。(2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【山茶】常绿乔木或灌木,叶子卵形,有光泽,花红色或白色,蒴果球形,种子球形,黑色。山茶是一种名贵的观赏植物,花很美丽,通常叫茶花。种子可以榨油。
【山城】山上的或靠山的城市。
【山丹】(1)多年生草本植物,地下鳞茎卵形,白色,叶子披针形,花红色。鳞茎可以吃。(2)这种植物的鳞茎。
【山道年】(1)多年生草本植物,叶子互生,略呈羽状分裂,有特殊的香气,头状花序。(2)药名,有机化合物,是用山道年的花制成的药物,无色或白色结晶状粉末,能驱除蛔虫。[德Santonin]
【山地】(1)多山的地带。(2)在山上的农业用地。
【山顶洞人】古代人类的一种,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,距今约一万八千年。化石在1933年和1934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中。
【山东梆子】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流行于山东大部分地区和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,是梆子腔的一种。参看〖梆子腔〗。
【山东大鼓】见〖梨花大鼓〗。
【山东快书】曲艺的一种。主要流行于山东及华北、东北各地。表演者自击两片半月形铜板。
【山东省】简称鲁。在我国东部沿海,黄河下游。省会济南市。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。人口7,442万(1982年)。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60%以上,垦殖指数居全国首位。小麦、谷子、玉米、高粱、甘薯、花生、大豆、棉花、烟草等产量都占全国重要地位。东部丘陵地区为我国柞蚕丝和水果的著名产地。沿海盛产鱼、盐。山地富产煤、铁、铝土、金等矿产。解放后,机械、钢铁、煤炭、石油、电力、化学、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。
【山豆根】常绿灌木,叶子互生,复叶由三片小叶组成,小叶卵圆形,开白色蝶形花,荚果紫黑色。根可以入药,有解热消炎的作用。
【山峰】山的突出的尖顶。
【山旮旯儿】<方>偏僻的山区。也说山旮旯子。
【山冈】不高的山。
【山岗子】不高的山。
【山歌】形式短小、曲调爽朗质朴、节奏自由的民间歌曲,流行于南方农村或山区,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。
【山根】<口>(~儿)山脚。
【山沟】(1)山间的流水沟。(2)山谷。(3)指偏僻的山区。
【山谷】两山之间低凹而狭窄的地方,中间多有溪流。
【山国】指多山的国家或多山的地方。
【山和尚】戴胜(一种鸟)的通称。
【山河】大山和大河,指国家或国家某一地区的土地:大好~|锦绣~。
【山核桃】<轻>(1)落叶乔木,羽状复叶,叶小,披针形或倒卵形。果实表面有皱纹,果仁可以吃,又可以榨油。(2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‖有的地区叫小胡桃。
【山洪】因下大雨或积雪融化,由山上突然流下来的大水:~暴发。
【山货】(1)山区的一般土产,如山查、榛子、栗子、胡桃等。(2)指用竹子、木头、苘麻、粗陶瓷等制成的日用器物,如扫帚、簸箕、麻绳、沙锅、瓦盆等。
【山鸡】<方>雉。
【山鸡椒】落叶灌木,叶子披针形,春季开花,黄色。果实叫山苍子,可制香料。
【山积】<书>东西极多,堆得象山一样:货物~。
【山脊】山的高处象兽类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。
【山涧】山间的水沟。
【山脚】山的靠近平地的部分。
【山轿】旧时用椅子捆在杠子上做成的登山工具,由人抬着走。
【山口】连绵的山岭中间较低处,多为通道经过的地方。
【山岚】<书>山间的云雾:~瘴气。
【山里红】(1)山里红树,落叶乔木,叶子卵形,花白色。果实圆形,深红色,有白色斑点,味酸,可以吃,也可以入药。(2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‖有的地区叫红果儿。
【山梁】山脊。
【山林】有山有树林的地方。
【山岭】连绵的高山。
【山陵】<书>(1)山岳。(2)旧时指帝王的坟墓。
【山麓】山脚。
【山峦】连绵的山:~起伏。
【山脉】成行列的群山,山势起伏,向一定方向延展,好象脉络似的,所以叫做山脉。
【山猫】见〖豹猫〗。
【山毛榉】落叶乔木,高可达七八丈,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,花萼有丝状的毛,结坚果。木材可做铁道枕木。也叫水青冈。
【山门】(1)佛教寺院的大门。(2)指佛教。
【山奈】无机化合物,成分是氰化钠,无色结晶,有剧毒,用于电镀、淬火等方面,也用于农药,也作山萘。[英cyanide,氰化物]。
【山炮】火炮的一种,炮身较短,弹道较弯曲,射程较近,重量小,便于搬运,适用于山地作战。旧称过山炮。《过山炮》山炮的旧称。
【山墙】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。也叫房山。
【山区】多山的地区。
【山水】(1)山上流下来的水。(2)山和水,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:桂林~甲天下。(3)指以风景为题材的中国画。
【山水画】以山川自然景色为主要题材的绘画。魏晋六朝,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;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;五代以后渐趋成熟,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门类。
【山桃】(1)落叶乔木,叶子狭长,花白色或粉红色,果实圆形,带黄色,果肉很少,不能吃。性耐干燥寒冷,可用来嫁接桃树。(2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【山桐子】落叶乔木,叶子卵形,圆锥花序,花黄绿色,有香气,浆果球形,红色或红褐色。木材可以制器具。也叫椅(yī)。
【山头】(1)山的上部;山峰。(2)设立山寨的山头,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。
【山头主义】原指我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种小团体主义。具体表现为只顾自己小集团,对别地区、别部门、别同志不了解,不尊重,不团结。当时由于根据地多半建立在山岳地区,一个集团好象一个山头,所以就把这种错误倾向称为山头主义。
【山窝】偏僻的山区。也说山窝窝。
【山坞】山间平地;山坳。
【山西梆子】见〖晋剧〗。
【山西省】简称晋。在华北平原以西,黄河中游以东。省会太原市。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。人口2,529万(1982年)。农产在雁门关以南主产小麦、高粱、玉米、棉花等,以北主产谷子、莜麦和胡麻。畜牧业发达。矿产资源丰富,煤储量占全国重要地位。解放后,煤炭、钢铁、机械、电力、化学、纺织等工业发展迅速。
【山系】同一造山运动形成的几条平行的山脉,称为山系。
【山峡】两山夹水的地方;两山夹着的水道。
【山险】山势险要的地方。
【山响】响声极大:北风刮得门窗乒乓~。
【山向】旧指坟的方向。
【山魈】(1)猕猴的一种,体长约达一米,尾巴很短,鼻子深红色,面部皮肤蓝色,有微紫的皱纹,吻部有白须,全身毛黑褐色,腹部灰白色,臀部鲜红色。多群居,吃小鸟、野鼠等。(2)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。
【山崖】山的陡立的侧面。
【山羊】羊的一种,角的基部略作三角形,角尖向后,四肢强壮,善于跳跃,毛不弯曲,公羊有须,变种很多,有黑、灰等颜色。皮可以制革,毛皮可以制衣褥。
【山羊绒】从山羊身上梳下的绒毛,是高级的纺织用毛。
【山腰】山脚和山顶之间大约一半的地方。
【山药】<轻>薯蓣的通称。
【山药蛋】<方>马铃薯。
【山樱桃】(1)落叶灌木,叶子卵形或椭圆形,花白色微红。果实球形,深红色,有光泽,可以吃。(2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【山芋】<方>甘薯。
【山岳】高大的山。
【山晕】见〖高山反应〗。
【山楂】同〖山查〗。
【山寨】(1)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。(2)有寨子的山区村庄。
【山茱萸】落叶小乔木,叶子对生,长椭圆形,花黄色。果实为核果,长椭圆形,枣红色,可以入药,对阳痿遗精等症有疗效。
【山庄】山中住所;别墅。
【山子】<方>假山。也叫山子石儿。
【山嘴】(~儿)伸出去的山脚的尖端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qí①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的”、“它的”、“他们的”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~心志,劳~筯骨。”《<论语>十则》:“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~余不足观也已。”《师说》:“郯子之徒,~贤为及孔子。”②<代>第三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们”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及~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”《卖油翁》:“见~发矢十中八九。”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若隐~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焉?”③<代>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我”、“我的”。《游褒禅记》:“余亦悔~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品~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”
【又】自己的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亦各言~志也。”④<代>第二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的”、“你们的”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故以为~爱不若燕后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“坚默然良久,曰:‘诸君各言~志。’”⑤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些”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读~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有蒋氏者,专~利三世矣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~松犹有曲挺纵横者。”
【又】那样。《冯婉贞》:“吾村十里皆平原,而与之竞火器,~何能胜?”⑥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中”,“当中”。《<论语>十则》:“多闻,择~善者而从之。”《为学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~一贫,~一富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于乱石间择~一二扣之。”⑦<副>恐怕;大概。表示推测、估计。《师说》:“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~皆出于此乎?”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~信然邪?~梦邪?~传之非其真邪?(最后一个“其”为助词,无意义。)”⑧<副>难道,岂。表示反诘、反问。《马说》:“~真无马邪?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~孰能讥之乎?”⑨<副>还是。表示委婉地商量。《殽之战》:“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~还也。”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吾~还也。”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“安陵君~许寡人!”⑩<副>可要。表示期望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尔~无忘乃父志!”⑾<连>如果;假如。表示假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若是,孰能御之?”《狱中杂记》:“~极刑,曰:‘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’”⑿<助>无实义,起调节节奏、舒缓语气等作用。《涉江》:“霰雪纷~无垠兮,云霏霏~承宇。”《答李翊书》:“俨乎~若思,茫乎~若迷。”
jī①<助>用于句未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~,夜未央。”②用于人名。汉代有“郦食(yǐ)其”、“审食(yǐ)其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uí①<动>倒塌。《礼记·檀弓》:“泰山其~乎,梁木其坏乎。”②<动>下坠。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岁云暮兮日西~。”③<形>衰败;败坏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嗟乎,风俗~弊如是,居位者虽不能禁,忍助之乎。”④<形>恭顺;安详。《北史·庾信传》:“身长八尺,腰带十围,容止~然,有过人者。”
【颓放】散慢而不拘礼法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