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ǒu①<动>肯定否定对举时表示否定的一方面。《柳毅传》:“是何可~之谓乎?”《登泰山记》:“回视日观以西峰,或得日或~。”②<动>用于答话,表示不同意,相当于“不”,不是这样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,吾不为是也。”③<助>用在句末,表询问。相当于“不”、“没有”、“吗”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~?”李清照《如梦令》:“知~,知?应是绿肥红瘦。”
pǐ①<形>恶;坏。常与“臧”“泰”对用。《出师表》:“陟罚臧~,不宜异同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ōng①<动>终了;结束。《陈情表》:“祖母无臣,无以~余年。”②<动>坚持到底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善始者实繁,克~者盖寡。”③<动>死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未果,寻病~。”④<副>自始至终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“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~守之,弗敢易。”⑤<副>终究;终归。《六国论》:“齐人未尝赂秦,~继五国迁灭。”⑥<形>全;整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~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
【终古】⒈永远。⒉自古以来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fù①<动>返回;回还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不远而~,先典攸高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“以是知公子恨之~返也。”②<动>回复;回答。《信陵君窃符求赵》:“公子往,数请之,朱亥故不~谢。”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不敢出一言以~。”③<动>恢复;还原。《出师表》:“兴~汉室,还于旧都。”《师说》:“师道之不~,可知矣。”④<动>免除赋税徭役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沛幸得~,丰未得~。”⑤<动>报复。桓宽《盐铁论·本论》:“有~匈奴之志。”⑥<副>再;又。《劝学》:“虽有槁暴,不~挺者。”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居十日,扁鹊~见。”⑦<名>夹衣。《世说新语·夙惠》:“冬天昼日不著~衣。”⑧<形>夹层的。《旧唐书·王锷传》:“作~垣洞穴,实金钱于其中。”⑨<形>繁复;重复。陆游《游山西村》:“山重水~疑无路。”⑩<动>通“覆”,覆盖,盖住。《女娲补天》:“天不兼~,地不周载。”《促织》:“~之以掌,虚若无物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ài①<名>。《易经》六十四卦之一,象天地相交、通顺,与“否”相对,表示亨通、幸运等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先嫁得府史,后嫁得郎君,否~如天地,足以荣汝身。”②<形>大方;不吝啬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凡虑事欲孰而用才欲~。”③<形>骄纵;奢侈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及恒子,骄~奢侈。”④<形>大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:“收~半之赋。”⑤<形>通“太”。最;极。《淮南子··原道》:“~古二皇。”
【又】过分;过于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不~多事乎?”
【泰山北斗】语出《新唐书·韩愈传赞》:“自愈没,其言大行,学者仰之如~云。”后用以比喻某一方面负有名望为当世所敬仰的人。亦作“泰斗”、“山斗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