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ǐng①<名>古代烹煮用的器物,多圆形三足两耳。《察今》: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~之调。”②<名>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如此,则荆吴之势强,~足之形成矣。”③<名>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,于是用它代表宝器。喻指王位、帝位等。《毛遂自荐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~大吕。”《阿房宫赋》:“~铛玉石金块珠砾,弃掷逦迤。”④<名>三足香炉。《促织》:“问者爇香于~,再拜。”⑤<形>显赫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高门~贵。”
【鼎鼎】⒈蹉跎。⒉盛大。
【鼎甲】豪门望族。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,即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
【鼎食】列鼎而食,指奢华的生活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ú①<名>脚。《劝学》:“假舆马者,非利~也,而致千里。”《郑人买履》:“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~而置之其坐。”②<名>动物的脚。《核舟记》:“细若蚊~,钩画了了。”③<名>器物的支撑部分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如此则荆吴之势强,鼎~之形成矣。”④<形>充足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是其为人,哀鳏寡,恤孤独,补不~。”⑤<形>满足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~。”《兰亭集序》:“快然自~。”⑥<副>足够。《鸿门宴》:“料大王士卒~以当项王乎?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兵精粮多,~以立事。”⑦<副>值得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不~为外人道也。”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~观也已。”
【足下】⒈称对方的敬词。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。⒉脚下;立足的地方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ér①<名>颊毛;胡须。《周礼·考工记》:“深其爪,出其日,作其鏻之~。”②<代>通“尔”你,你的。《记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~翁长铨,迁我京职,则汝朝夕侍母。”③<动>通“如”。好像《察今》:“军惊~坏都舍。”④<连>1.表并列关系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苟粟多~财有余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黑质~白章。”2.表相承关系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扁鹊望桓侯~还走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余方心动欲还,~大声发于水上。”3.表示递进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愽学~日参省乎已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,~势力众寡又不可论。”4.表转折关系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见师出,~不见其入也。”《论积贮疏》:“生之者甚少~靡之者甚多。”⒌表修饰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终日~思矣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吾恂恂~起。”⒍表假设关系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吾攻赵,旦暮且下,~诸侯敢救赵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”《冯婉贞》:“诸君~有意,瞻余马首可也。”⒎表因果关系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诚恐见欺于王~负赵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表恶其能~不能用也。”⒏表时间、方位、范围的界限,相当于“以”。《祭妹文》:“今~后,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。”⑤<助>表感叹语气,相当于“啊”“吧”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岂不尔思,室是远~。”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已~!已~!今之从政者殆~!”⑥词缀,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。《口技》:“俄~,百千人大呼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已~,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jū①<动>坐。《核舟记》:“佛印~右,鲁直~左。”②<动>位居;位于;处在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~我之上。”③<动>居住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面山而~。”
【又】<动使动>使……居住。《越妇言》:“买臣之贵,不忍其去妻,筑室以~之。”④<名>住地;住所。《治平篇》:“一人之~以供十人不足,何况供百乎?”⑤<动>闲居;闲处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~则曰:‘不吾知也!’”⑥<动>占据;据有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人君当神器之重,~域中之大。”⑦<动>充当;担任。《张衡传》:“衡不慕当世,所~之官辄年不徙。”⑧<动>停止;停留。《柳毅传》:“客当~此以伺焉。”
【又】<形>停止不动的;停滞的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而半山~雾若带然。”⑨<动>积蓄;储存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略则行志,假货~贿。”《促织》:“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,昂其直,~为奇货。”⑩<动>历;经;过了。《塞翁失马》:“~数日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”
【居摄】暂居帝王之位。
【居士】⒈未出仕的读书人。⒉在家信佛的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