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ù①<名>事物;东西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善万~之得失,感吾生之行休。”②<名>除自己以外的人和物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不以~喜,不以己悲。”
【物故】死亡。
【物华】物的精华。自然美景。
【物理】事物的常理及其内在的规律。
【物色】⒈牲畜的毛色。⒉各类物品。⒊外貌形象。⒋寻找;察看;访求。⒌风物;景色。
【物议】众人的议论批评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āng①<动>杀伤。《五蠹》:“共工之战,铁铦短者乎敌,铠甲不坚者~乎体。”②<动>受伤。《国殇》:“左骖殪兮右刃~。”《子鱼论战》:“公~股。”③<动>伤害;损害。《出师表》:“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~先帝之明。”《唐翁猎虎》:“近城有虎暴,~猎户数人。”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:“眼见的吹翻了这家,吹~了那家。”④<动>妨害;妨碍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何~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”⑤<动>伤心;悲伤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时人~之,为诗云乐尔。”柳永《雨霖铃》:“多情自古~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!”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:“人世几回~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”
【又】〈形为动〉为……而悲伤。《董宣执法》:“帝~之。曰:‘董宣廉洁,死乃知之’”。⑥<名>丧事。《管子·君臣》:“是故明君饰食饮吊~之礼。”⑦<副>太;过于。李商隐《俳谐》:“柳讶眉~浅,桃猜粉太轻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qí①<代>第三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他(她)的”、“它的”、“他们的”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~心志,劳~筯骨。”《<论语>十则》:“有如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~余不足观也已。”《师说》:“郯子之徒,~贤为及孔子。”②<代>第三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他(她)”、“它”、“他们”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及~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”《卖油翁》:“见~发矢十中八九。”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若隐~无罪而就死地,则牛羊何择焉?”③<代>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我”、“我的”。《游褒禅记》:“余亦悔~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品~名位,犹不失下曹从事。”
【又】自己的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亦各言~志也。”④<代>第二人称代词。相当于“你的”、“你们的”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故以为~爱不若燕后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“坚默然良久,曰:‘诸君各言~志。’”⑤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些”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读~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有蒋氏者,专~利三世矣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~松犹有曲挺纵横者。”
【又】那样。《冯婉贞》:“吾村十里皆平原,而与之竞火器,~何能胜?”⑥<代>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中”,“当中”。《<论语>十则》:“多闻,择~善者而从之。”《为学》:“蜀之鄙有二僧,~一贫,~一富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于乱石间择~一二扣之。”⑦<副>恐怕;大概。表示推测、估计。《师说》:“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~皆出于此乎?”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~信然邪?~梦邪?~传之非其真邪?(最后一个“其”为助词,无意义。)”⑧<副>难道,岂。表示反诘、反问。《马说》:“~真无马邪?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~孰能讥之乎?”⑨<副>还是。表示委婉地商量。《殽之战》:“攻之不克,围之不继,吾~还也。”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吾~还也。”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“安陵君~许寡人!”⑩<副>可要。表示期望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尔~无忘乃父志!”⑾<连>如果;假如。表示假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若是,孰能御之?”《狱中杂记》:“~极刑,曰:‘顺我,即先刺心;否则四肢解尽,心犹不死。’”⑿<助>无实义,起调节节奏、舒缓语气等作用。《涉江》:“霰雪纷~无垠兮,云霏霏~承宇。”《答李翊书》:“俨乎~若思,茫乎~若迷。”
jī①<助>用于句未。《诗经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如何~,夜未央。”②用于人名。汉代有“郦食(yǐ)其”、“审食(yǐ)其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lèi①<名>种类;类别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之不王,是折枝之~也。”②<动>类推;推论。《公输》:“义不杀少而杀众,不可谓知~。”③<动>类似;像。《与吴质书》:“志意何时复~昔日。”《项脊轩志》:“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~女郎也?”④<名>事例;事物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举~迩而见义远。”⑤<副>大抵;大致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走卒~士服,农夫蹑丝履。”⑥<名>典范;榜样。《怀沙》:“明告君子,吾将以为~兮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