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ú①<动>往;到……去。《涉江》:“入溆浦余儃佪兮,迷不知吾所~。”②<动>依照;遵从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~其指,内狼于囊。”③<动>顺;符合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邂逅不~意,便还就孤。”④<动>像;如同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“日初出大~车盖。”⑤<动>及;比得上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天时不~地利。”⑥<动>用于短语“如……何”中,表示“对待……怎么办”、“把……怎么办”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~太行、王屋何?”⑦<副>不如;应该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若爱重伤,则~勿伤。”⑧<连>如果;假如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:“洛阳亲友~相问。”⑨<连>或者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,~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?”⑩<连>至于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~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⑾词缀。用于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,也可不译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仁义之人,其言蔼~也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fǎ①<名>法令;法律;制度。《察今》:“故治国无~则乱。”②<名>标准;法则;规律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是故君子动而世为为天下道,行而世为天下~,言而世为天下则。”《察变》:“此物能寒,~当较今尤茂”③<名>方法;做法。《谋攻》:“凡用兵之~,全国为上。”《采草药》:“古~采草药多用二、八月。”④<动>效法;仿效。《五蠹》:“是以圣人不期修古,不~常可。”《察今》:“非不贤也,为其不可得而~。”⑤<名>佛教的道理。高适《赠杜二拾遗》:“听~还应难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pào(1)(~儿)气体在液体内使液体鼓起来造成的球状或半球状体:水~|肥皂~儿。(2)(~儿)象泡一样的东西:灯~儿|手上起了~。(3)较长时期地放在液体中:两手在水里~得发白。(4)故意消磨(时间)。另见pāo。
【泡病号】(~儿)指借故称病不上班,或小病大养。
【泡菜】把洋白菜、萝卜等放在加了盐、酒、花椒等的凉开小里泡制成的一种带酸味的菜。
【泡饭】1加水重煮的或用开水泡成的比较稀的米饭。
【泡饭】2把汤或水加在米饭里。
【泡沸石】矿石,主要成分是含铝的硅酸钠或硅酸钙,大都为无色或白色的结晶,有玻璃光泽,遇酸类即分解,用来软化硬水。有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两种。
【泡货】<方>体积大而分量小的物品。
【泡沫】聚在一起的许多小泡。
【泡沫玻璃】一种建筑材料,是在普通玻璃粉末中加入少量在受热时能分解出气体的物质(如碳酸钙等)所制成的玻璃,具有隔音和绝热的性能,很轻,可以浮在水面上。
【泡沫剂】制造泡沫混凝土的原料之一,通常用松香、火碱溶液和胶体溶液等制成。
【泡沫水泥】一种建筑材料,是用水泥、水和泡沫剂混合制成的水泥。泡沫水泥里有许多小孔,具有隔热、隔音等性能。
【泡沫塑料】有很多小气孔的塑料,用树脂经过机械搅拌发泡或加入起泡剂制成。质轻,能隔热、隔音、防震、耐湿、耐腐蚀。如聚氯乙烯泡沫塑料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。
【泡沫橡胶】海绵状、具有许多小孔的橡胶,用生橡胶加起泡剂或用浓缩胶乳边搅拌边鼓入空气,再经硫化制成。质轻,柔软,有弹性,能隔热、隔音、耐油、耐化学药品。也叫海绵橡胶。
【泡汤】<方>落空。
【泡桐】落叶乔木,叶子大,卵形或心脏形,表面光滑,背面有茸毛,圆锥花序,花冠紫色,结蒴果,长圆形。木材质地疏松,可制乐器、模型等。也叫桐。
【泡漩】波浪翻滚并有漩涡的水流。
【泡影】比喻落空的事情或希望。
【泡子】1(pāozi)<方>小湖,多用于地名:~沿(在辽宁)|干~(在辽宁)。
【泡子】2(pàozi)<口>灯泡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zhì①<动>裁制衣服。《诗经·豳风·东山》:“~彼裳衣。”②<动>制造;制作。《观巴黎油画记》:“见所~蜡人,悉仿生人。”③<动>控制;掌握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,十万之众,受~于人。”④<动>制服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夫羊,一童子可~之。”⑤<动>制定;规定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是故明君~民之产,必使仰足以事父母。”⑥<动>禁止;遏制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瑜请精兵五万,自足~之。”⑦<名>法制;制度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今京不度,非~也,君将不堪。”⑧<名>帝王的命令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命为~,令为诏。”⑨<名>规模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乃重修岳阳楼,增其旧~。”⑩<名>构造。《张衡传》:“其牙机巧~,皆隐在尊中。”
【制艺】八股文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