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ā①<动>杀死;弄死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是何异于刺人而之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佐之,并~两尉。”②<动>战斗;搏斗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使其心志安于斩刈~伐之际而不慑。”③<动>衰败;败坏。《秋声赋》:“物过盛而当~。”黄巢《菊花》: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~。”④<副>形容程度深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这样天气热,兀的不晒~人。”⑤<动>削;消除。《后汉书·吴祐传》:“恢欲~青简以写经书。”
【杀青】⒈泛指书籍定稿。⒉洗掉浸烂后的竹青。
【杀字】收笔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jī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鲜红色肉质的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
【鸡公车】<方>独轮手推车。
【鸡冠】鸡冠子。
【鸡冠菜】白菜的一个品种,叶片边缘呈波浪形,多皱折,形状似鸡冠。也叫黑白菜。
【鸡冠花】(1)一年生草本植物,叶子披针形,穗状花序,形状象鸡冠,通常红色,供观赏。花和种子可以入药,治痢疾、痔漏等。(2)这种植物的花。
【鸡冠石】见〖雄黄〗。
【鸡冠子】鸡头上高起的肉冠。
【鸡黄】<方>孵出不久的小鸡,身上有淡黄色的(rǒng)毛。
【鸡霍乱】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病原体是鸡霍乱杆菌,症状是体温增高,排稀粪,有时带血,鸡冠青紫色,不吃食。
【鸡奸】指男人与男人之间发生性行为。
【鸡肋】<书>鸡的肋骨,吃着没味,扔了可惜,比喻没有多大价值、多大意思的事情(见于《三国志魏武帝纪》注)。
【鸡毛掸子】掸灰尘的用具,把鸡毛扎在藤子或竹竿的一端制成。有的地区叫鸡毛帚。
【鸡毛店】旧时最简陋的小客店。没有被褥,垫鸡毛取暧。
【鸡毛蒜皮】比喻无关紧要的琐事。
【鸡毛信】过去须要火速传递的紧急公文、信件,就插上鸡毛,叫鸡毛信。
【鸡毛帚】<方>鸡毛掸子。
【鸡内金】鸡肫的内皮,黄色,多皱纹,中医用来治疗消化不良、呕吐等。
【鸡皮疙瘩】因受冷或惊恐等皮肤上形成的小疙瘩,样子和去掉毛的鸡皮相似。
【鸡虱】昆虫、身体小而扁平,浅黄色或深褐色,没有翅膀,口器发达,多寄生在鸡的羽毛中,吃羽毛,繁殖力强。鸡长了鸡虱,体重减轻,产卵减少。
【鸡头】见‘芡’。
【鸡头米】芡实。
【鸡尾酒】用几种酒加果汁、香料等混合起来的酒,多在饮用时临时调制。
【鸡尾酒会】酒会的一种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或由酒搀入鲜果汁配制而成的饮料叫鸡尾酒,以这种酒招待宾客的酒会叫鸡尾酒会。在这种酒会上客人一般都站着饮食而且能随意走动,便于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。
【鸡瘟】鸡的各种急性传染病,特指鸡新城疫。
【鸡心】(1)上圆下尖近似心脏的形状。(2)一种鸡心形的首饰。
【鸡新城疫】鸡瘟的一种,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症状是鸡冠变成紫红色或紫黑色,口鼻流黏水,排黄绿色的稀粪,腿麻痹不能起立,多数死亡。
【鸡胸】因佝偻病形成的胸骨突出象鸡的胸脯的症状。
【鸡血藤】藤本植物,叶子卵圆形,圆锥花序,花暗紫色,果实是荚果。茎可入药,纤维可造纸。
【鸡眼】皮肤病,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小圆硬块,样子象鸡的眼睛,局部有压缩。
【鸡杂】(~儿)鸡的肫、肝、心等做食物时叫鸡杂。
【鸡爪疯】中医称手指、脚趾痉挛、不能伸展的病。
【鸡子】<方>鸡。
【鸡子儿】<口>鸡蛋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jǐng①<动>警备;戒备。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令司宫、巷伯~宫。”②<动>告诫;警告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》:“夫法令之设,欲以遏恶防邪,~戒未然也。”③<名>紧急情况或消息。《后汉书·郭伋传》:“并部尚有卢芳之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óu(1)(~儿)猴子:小~儿|老~儿。(2)(~儿)比喻机灵的人。(3)<方>乖巧;机灵(多指孩子)。(4)<方>象猴子似的蹲着。
【猴皮筋儿】<口>橡皮筋。也叫猴儿筋。
【猴头】一种生长在树上的蕈,形状象猴子的头,是珍贵的食品。
【猴头鹰】鸟,头圆嘴短,上嘴勾曲,鼻腔隐于粗毛下,头顶羽毛浓褐色,无耳形之角羽。面似猴,身似鹰。夜晚觅食,主食鼠类,对人类有益。
【猴戏】用猴子耍的把戏,猴子穿衣服、戴假面,模仿人的某些动作。
【猴子】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形状略象人,身上有毛,灰色或褐色,有尾巴,行动灵活,好群居,口腔有储存食物的颊囊,以果实、野菜、鸟卵和昆虫为食物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