ā㈠词头,多用在亲属名称或人名的前面,盛行于魏晋以后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~母谓~女:‘适得府君书,明日来迎汝。’”《颜氏家训·风操》:“梁武小名~练,子孙呼练为绢。”
ē㈡①〈名〉山陵;大丘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访风景于崇~。”②〈名〉山湾。屈原《山鬼》:“若有人兮山之~。”③〈名〉屋角翘起来檐。《古诗十九首·西北有高楼》:“~阁三重阶。”④〈动〉曲从;迎合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法不~贵,绳不挠曲。”(贵,地位高的人。)⑤〈动〉偏私;袒护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皇天无~私兮。”〖引〗亲近。《后汉书·文苑传下》:“苟失其道,则兄弟不~。”⑥通“婀”。柔软而美丽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隰桑》:“隰桑有~,其叶有难。”(难,茂盛的样子。)
hē㈢通“呵”。斥责。《老子·二十章》:“唯之与~,相去几何。”
【阿谀】ēyú迎合别人的心意,说奉承话。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其~取容者,则因公褒举,以报私惠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ú<动>奉承;讨好。《楚辞·九叹·离世》:“即听夫人之~辞。”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灌夫为人刚直,使酒,不好而~。”
【辨】谀,谄。“谀”是用言语奉承,“谄”则不限于言语.“谄”、“谀”二字连用时,不再有这种区别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ǎn①<动>谄媚;巴结;奉承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寡人不祥,被于宗庙之祟,沉于~谀之臣,开罪于君!”②<名>巴结别人的言语或行为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“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,贾余庆献~于后。”
【辨】谄,谀。“谀”是用言语奉承,“谄”则不限于言语。“谄”“谀”二字连用时,不再有这种区别。
【谄骨】指谄媚的人。
【谄泪】假哭以求怜悯。
【谄笑】装出笑脸巴结人。
【谄谀】巴结讨好,一味迎合别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mèi①<形>美好可爱。《满井游记》:“山峦为晴雪所洗,娟然如拭,鲜妍明~。”②<动>喜欢;喜爱。《诗经·下武》:“~兹,而士宦亦有之。”《促织》:“有华阴令欲~上官。”
【媚行】慢走。
【媚灶】谄媚灶神,比喻巴结权贵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