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āo①<名>末端;顶端。亦指树的末梢。泛指高而尖的物体。《蜀道难》: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~。”②<动>高举。周密《观潮》:“有乘骑、弄旗、~枪、舞刀于水面者。”③<名>标记;标志。《范进中举》:“手里插个草~。”④<动>写明。《哨遍·高祖还乡》:“明~着册历,见放着文书。”⑤<名>标准,榜样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械系不稍宽,为~准以警其余。”⑥<名>清代军队编制名称,一标辖三营。《三元里抗英》:“城内督~抚~旗满官兵,均欲奋勇出城决战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óng①<形>相同;一样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卿廓开大计,正与孤~。”②<形>同一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不哀我丧而伐吾~姓。”③<动>一致;统一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~,则宜抚安,与结盟好。”④<动>附和;随同。《答司马谏议书》:“士大夫多以恤国事,~俗自媚于众为善。”⑤<动>参与;干预。《谋攻》:“不知三军之事而~三军之政者,则军士惑矣。”⑥<副>共同;一起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今君与廉颇~列。”
【同案】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。
【同寮】一起任职的官吏,即“同僚”。
【同年】⒈同岁;同年龄。⒉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。⒊朋友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fá①<动>砍伐。《伐檀》:“坎坎~檀兮,置之河之干兮。”②<动>敲打。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摐金~鼓下榆关。”③<动>讨伐;攻打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十年春,齐师~我。”④<动>攻破;破坏。《谋攻》:“故上兵~谋,其次~交。”⑤<名>功劳;功业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北救赵而西却秦,此五霸之~也。”⑥<动>夸耀,自夸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每一令出,平~其功。”
【伐冰之家】指贵族豪门之家。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时才能用冰,伐冰即凿痧窖取冰。
【伐柯人】媒人。
【伐性之斧】砍伐生命的利斧,比喻损害身心的事情。白居易《寄卢少卿》:“艳声与丽色,真为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ì①<动>分;分开。《项脊轩志》:“迨诸父~爨,内外多置小门。”②<形>差别;不同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是何~于刺人而杀之,曰‘非我也,兵也’?”③<形>奇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永州之野产~蛇。”
【又】<形意动>以……为异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渔人甚~之。”④<形>特殊。《劝学》:“君子生非~也,善假于物也。”⑤<形>优异;杰出。《促织》:“无何,宰以卓~闻。”⑥<形>别的;另外的。《某藷疏序》:“欲以树艺佐其急,且备~日也。”⑦<名>奇特的东西;特殊的本领;特别或意外的事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果、肴非远方珍~。”《促织》:“成述其~。”
【异端】不符合正统思想的教义、主张或言论。
【异日】⒈他日;将来。⒉以往、从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