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ú①<代>我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他人有心,~忖度之。”
yǔ①<动>给予。《六国论》:“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~人,如弃草芥。”②<动>赞许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言音者~师旷。”
【辨】予,余,吾,我。都是第一人称代词。予、余、我,既可作主语,又可作定语、宾语。吾,在上古一般作主语、定语,不作宾语;在否定句中,宾语放在动词前则不受这种限制。直到魏晋以后“吾”才可作宾语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ǐ①<名>门牙。也泛指牙齿。《墨子·非攻》:“古者有语,唇亡则~寒。”②<名>年岁,年龄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退而甘食其土之有,以尽吾~。”也指马、牛等爱畜的岁数。③<名>状如牙齿的物体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登蹑常著木履,上山则去前~,下山去其后~。”④<动>议论,说话。《答韦中立论师道书》:“平居望外遭~舌不少。”⑤<动>提及。《师说》: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~,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。”
【齿豁头童】齿落发脱。形容人老的样子。陈与义《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》:“天翻地覆伤春色,~祝圣时。”
【齿冷】久笑牙齿感到冷。谓贻笑于人而招致讥嘲。《南齐书·乐颐传》:“人笑褚公,至今~。”
【齿录】1.收录;叙用。《魏书·刘文晔传》:“以臣年小,不及~。2.科举时代,凡同年登科者,各具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、三代,汇刻成帙,称作“齿录”。也称“同年录”。
【齿舌】口舌。借指人们的非议。
【齿亡舌存】言物之刚者易亡折而柔者常得存。喻以柔为贵。
【齿牙馀论】指口头随意的褒美之辞。《南史·谢眺传》:“士子声名未立,应共奖成,无惜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qù①<动>离去;离开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便有~国怀乡,忧谗畏讥。”②<动>距;距离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夫五人之死,~今之墓而葬焉。”③<形>过去的。《琵琶行》:“我从~年辞帝京。”④<动>除去;去掉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~死肌,杀三虫。”⑤<动>舍去;舍弃。《五蠹》:“~偃王之仁。”⑥<动>用其他动词后,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。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~。”⑦<动>前往;到……去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阿母谓阿女,汝可~应之。”
jǔ<动>通“弆”。收藏;贮存。《苏武》:“掘野鼠~草实而食之。”
【去妇】被遗弃之妻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jiǎo①<名>兽角;动物头上长的角。《柳毅传》:“而大小毛~,则无别羊焉。”②<名>形状像兽角的物体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各抱地势,钩心斗~。”③<名>号角。古代军中乐器。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: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~连营。”④<名>边角;角落。《口技》:“于厅事之东北~施八尺屏障。”⑤<名>额角;额头。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朝鲜昌海,蹶~受化。”⑥<名>古代量器。《管子·七法》:“尺寸也,绳墨也,……~量也,谓之法。”⑦<量>用于计量饮料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“先打四~酒来。”
jué①<动>角斗;争斗;较量。《促织》:“日与其子弟~,无不胜。”②<名>角色。如“丑角”、“旦角”。③<名>盛酒器。《礼记·礼器》:“宗庙之祭,……卑者举~。”
【角圭】有棱角的玉,比喻人有锋芒。《》:“~。”
【角尖】比喻微小。
【角立】卓然特立。对立,互不相让。
【角楼】城墙四角用于瞭望的城楼。
【角掎】比喻前后夹击敌人。
【角力】比武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