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é①<名>道德;品德。《劝学》:“积善成~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②<名>恩德;恩惠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~。”
【又】<动>感激。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赵孝成王~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。”。③<名>德政;功德。《殽之战》:“吾不以一眚掩大~。”④<名>福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:“君之及皮言也,百姓之~也。”
【德化】道德教化,道德影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běn①<名>草木的根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臣闻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~。”②<名>树木的干。柳宗元《种树郭橐驼传》:“摇其~以观其疏密。”③<名>根本;基础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王欲行之,刎盍反其~矣。”④<名>指农业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今背~而趋末,食者甚众。”⑤<名>本源;根源。《原毁》:“为是者有~有原,怠与忌之谓也。”⑥<动>依照;依据。《图画》:“虽理想派之作,亦先有~,乃增损而润色之。”⑦<动>堆原,考察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抑~其成败之迹,而皆自于人欤?”⑧<形>本来的,原来的。《孟子·鱼我所欲也》:“此之谓失其~心。”⑨<副>本来;原来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~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”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~自无教训,兼愧贵家子。”⑩<名>本钱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子~相侔,则没为奴婢。”⑾<形>这里的;自己的。《采草药》:“用芽者自从~说。”⑿<名>版本;底本。《活板》:“已后典籍皆为板~。”⒀<名>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是无难,别具~章。”⒁<量>株;棵。《汉书·龚遂传》:“令口种一树榆,百~薤五十~葱,一畦韭。”⒂<量>书籍的一册。《活板》:“若止印三二~,未为简易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ái钱和物资的总称:~物|理~。
【财宝】钱财和珍贵的物品。
【财帛】钱财(古时拿布帛作货币)。
【财产】属于国家、集体或个人所有的物质财富:国家~|人民~。
【财产保险】以物质财富为保险标的的保险。如火灾保险、运输保险等。根据保险单的约定,由投保人缴付议定的保险费,当投保财产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,保险人负赔偿责任。
【财产权】以物质财富为对象,直接跟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,如所有权、继承权等。简称产权。
【财东】(1)旧时商店或企业的所有者。(2)财主。
【财阀】指垄断资本家。一般指金融寡头。
【财富】具有价值的东西:自然~|物质~|精神~。
【财经】财政、经济的合称。
【财礼】彩礼。
【财力】经济力量(多指资金)。
【财贸】财政、贸易的合称。
【财迷】爱钱入迷、专想发财的人。
【财权】(1)财产的所有权。(2)经济大权。
【财权】指财产权。
【财神】迷信的人指可以使人发财致富的神仙,原为道教所奉的财神,据传姓赵名公明,亦称赵公元帅。也叫财神爷。
【财神爷】迷信的人指可以使人发财致富的神仙。
【财势】钱财和权势。
【财团】指资本主义社会里控制许多公司、银行和企业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。
【财务】机关、企业、团体等单位中,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、保管、计算等事务。
【财物】钱财和物资。
【财源】钱财的来源,多指公家或企业的:发展经济,开辟~。
【财运】迷信的人认为发财要有运气,这种运气叫财运。
【财政】国家对资财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活动。
【财政寡头】见〖金融寡头〗。
【财政关税】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。通常多选择本国不生产而又无代用品的消费品为课税对象。
【财政危机】指资本主义国家因经济危机、扩军备战、战争等引起的财政方面的混乱和动荡。主要表现为国家预算赤字巨大,债务剧增,全部或部分停付国家债务等。
【财政资本】见〖金融资本〗。
【财政资金】国家通过预算所筹集、分配和使用的资金。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不同,其特点是毋须偿还。
【财主】<轻>旧社会占有大量财产、靠剥削为生的人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mò①<名>树梢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一年》:“~大必折。”②<名>事情、物件的端或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~。”③<名>末尾;尽头。《核舟记》:“鲁直左手执卷~,右手指卷。”④<名>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使天下各食其力,~技游食之民,转而缘南亩。”⑤<名>时间或顺序在后。贾思勰《树木》:“吴~,甘橘成,岁得绢数千匹。”
【末技】⒈小技。⒉指工商业。
【末业】亦作“末作”、“未产”、“末事”、“末生”。古代称工商业等业为末业,与称“本业”的农业相对。
【末造】⒈末世时产生。⒉不重要的东西。
【末叶】⒈一个世纪或朝代的最后阶段。⒉后代子孙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