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ì①<名>米粒;谷粒。杜甫《张望补稻畦水归》:“玉~足晨炊。”
【又】泛指小颗粒。刘禹锡《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》:“翠~晴悬露。”②<量>计量颗状物体。李绅《悯农》:“谁知盘中餐,~~皆辛苦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2mǐ公制长度的主单位,一米分为一百厘米,合三市尺。旧称公尺或米突。参看〖国际公制〗。
【米波】见〖超短波〗。
【米饭】用大米或小米做成的饭。特指用大米做成的饭。
【米粉】(1)大米磨成的粉:~肉。(2)大米加水磨成浆,过滤后弄成团,然后制成的细条,可煮食。
【米粉肉】把肉切成片,加米粉、作料,蒸熟,叫米粉肉。也叫粉蒸肉。
【米泔水】淘过米的水。
【米黄】米色。
【米酒】用糯米、黄米等酿成的酒。
【米糠】紧贴在稻子、谷子的米粒外面的皮,脱下后叫米糠。
【米粒】(~儿)米的颗粒。
【米粮川】出产粮食多的大片良田:荒滩变成~。
【米面】(1)大米和面。(2)(~儿)米粉①。(3)<方>用米粉做的细条状食品。
【米色】白而微黄的颜色。
【米汤】<轻>(1)煮米饭时取出的汤。(2)用少量的大米或小米等熬成的稀饭。
【米突】平方米的旧称。[法mètre]
【米象】昆虫,成虫身体红褐色,头部前伸似象鼻,鞘翅上有四个赤褐色圆形斑点。成虫和幼虫吃稻、麦等粮食,是仓库中的害虫。
【米制】见〖国际公制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shù①<动>捆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其势必不敢留君,而~君归赵矣。”②<动>整理;收拾。《殽之战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~载,厉兵,秣马矣。”③<动>约束;拘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未有尝坚明约~者也。”④<量>捆;把。《魏书·李先传》:“宜密使兵人人备青草一~。”
【束发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称成童之年。约八岁或八至十九岁这一段年纪。
【束甲】捆起铠甲。表示放下武器,停战或投降。
【束脩】⒈十条一捆的干肉,是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备礼物。⒉后老师的金。约束整修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xīn<名>柴草。《卖炭翁》:“卖炭公,伐~烧炭南山中。”成语有“曲突徙薪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