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ěng①<名>台阶的级。《吕氏春秋·召类》:“土阶三~。”②<名>等级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止主谋一二人立决,余经秋审,皆减~发配。”③<形>相同;一样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今亡亦死,举大计亦死,~死,死国可乎?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无路请缨,~终军之弱冠。”《马说》:“且欲与常马~不可得。”④<动>等候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有个官人请说话,商议些事务,专~,专~。”⑤<代>用在人称代词或名词之后,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公~遇雨,皆已失望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~不肖,请辞去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2mǐ公制长度的主单位,一米分为一百厘米,合三市尺。旧称公尺或米突。参看〖国际公制〗。
【米波】见〖超短波〗。
【米饭】用大米或小米做成的饭。特指用大米做成的饭。
【米粉】(1)大米磨成的粉:~肉。(2)大米加水磨成浆,过滤后弄成团,然后制成的细条,可煮食。
【米粉肉】把肉切成片,加米粉、作料,蒸熟,叫米粉肉。也叫粉蒸肉。
【米泔水】淘过米的水。
【米黄】米色。
【米酒】用糯米、黄米等酿成的酒。
【米糠】紧贴在稻子、谷子的米粒外面的皮,脱下后叫米糠。
【米粒】(~儿)米的颗粒。
【米粮川】出产粮食多的大片良田:荒滩变成~。
【米面】(1)大米和面。(2)(~儿)米粉①。(3)<方>用米粉做的细条状食品。
【米色】白而微黄的颜色。
【米汤】<轻>(1)煮米饭时取出的汤。(2)用少量的大米或小米等熬成的稀饭。
【米突】平方米的旧称。[法mètre]
【米象】昆虫,成虫身体红褐色,头部前伸似象鼻,鞘翅上有四个赤褐色圆形斑点。成虫和幼虫吃稻、麦等粮食,是仓库中的害虫。
【米制】见〖国际公制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xià①<名>下面;位置较低的处所。《劝学》:“上食埃土,~饮黄泉。”②<形>低。《采草药》:“此地势高~之不同也。”③<形>下等;次序在后的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闻寡之耳者,受~赏。”④<名>地位低下的人;职务低的人;下级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~。”⑤<动>从高处到低处。《游黄山记》:“转入石门,越天都之胁而~。”
【又】<动使动>使……下去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元济于城上请罪,进城梯而~之。”⑥<动>降下;落下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纷纷暮雪~辕门。”⑦<动>下坠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项王泣数行~。”⑧<动>到……去。多指从上游向下游、从北向南、从大城镇去乡村等。《谭嗣同》:“君乃自湖南溯江,~上海。”⑨<动>下达;颁布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“维扬帅~逐客之令。”⑩<动>攻下;攻占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蕲~,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。”⑾<动>少于;低于。《师说》:“今之众人,其~圣人也亦矣。”⑿<动>谦下;降低身份去交往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为人,仁而~士。”⒀<量>表示动作的次数。《口技》:“忽然抚尺一~,群响毕绝。”⒁<名>方面;方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“今若取此以断两~相杀,则合于礼矣。”
【下车】地方官员风到任。
【下处】临时居住的地方;寓所;客店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guō(1)炊事用具,圆形中凹,多用铁制:一口~|铁~|沙~。(2)某些装液体加热用的器具:~炉|火~。(3)(~儿)锅子①:烟袋~儿。
【锅巴】焖饭时紧贴着锅的焦了的一层饭。
【锅饼】<轻>一种较硬较大的烙饼。
【锅伙】<轻>(~儿)旧时单身工人、小贩等组成的集体食宿处,是临时性的,设备简陋。
【锅盔】较小的锅饼。
【锅炉】产生水蒸气的装置,一般由盛水的钢制容器和烧火的装置构成。所产生的水蒸气用来取暖或发动蒸汽机、汽轮机。有的锅炉也用来烧热水。
【锅台】灶上面放东西的平面部分。
【锅贴儿】在铛(chēng)上加少量的油和水烙熟的饺子。
【锅驼机】锅炉和蒸汽机连在一起的动力机器,有的装着轮子,可以移动。锅驼机可以带动水车、发电机或其他各种机械,用煤炭、木柴做燃料,适于农村使用。
【锅烟子】锅底上的烟子,可做黑色颜料。
【锅庄】藏族的民间舞蹈。在节日或农闲时跳,男女围成圆圈,自右而左,边歌边舞。有些彝族地区也流行这种舞蹈。
【锅子】(1)某些器物上象锅的部分:烟袋~。(2)火锅:涮~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