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ì①<名>威势;力量。《过秦论》:“然秦以区区之地,致万乘之~。”②<名>势力;权势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孤与老贼~不两立。”③<名>形势;趋势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今两虎共斗,其~不俱生。”④<名>气势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天姥连天向天横,~拔五岳掩赤城。”⑤<名>姿势;姿态;形状。《小石潭记》:“其岸~犬牙差互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rú①<动>往;到……去。《涉江》:“入溆浦余儃佪兮,迷不知吾所~。”②<动>依照;遵从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先生~其指,内狼于囊。”③<动>顺;符合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邂逅不~意,便还就孤。”④<动>像;如同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“日初出大~车盖。”⑤<动>及;比得上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天时不~地利。”⑥<动>用于短语“如……何”中,表示“对待……怎么办”、“把……怎么办”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~太行、王屋何?”⑦<副>不如;应该。《子鱼论战》:“若爱重伤,则~勿伤。”⑧<连>如果;假如。《芙蓉楼送辛渐》:“洛阳亲友~相问。”⑨<连>或者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安见方六七十,~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?”⑩<连>至于。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》:“~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”⑾词缀。用于形容词后,表示“……的样子”,也可不译。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仁义之人,其言蔼~也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pī(1)用刀斧等由纵面破开:~木柴|~成两半◇~风斩浪。(2)正对着;冲着(人的头脸胸部):~头|~脸。(3)雷电毁坏或击毙:老树让雷~了。(4)简单机械,由两个斜面合成,纵截面呈三角形,木工、金工用的楔子和刀、斧等各种切削工具的刃都是劈。也叫尖劈。另见pǐ。
【劈叉】体操、武术等的一种动作,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,臀部着地。
【劈柴】<轻>把木头锯断后又劈成的小木条,供引火用。
【劈刺】劈刀和刺杀的统称。
【劈刀】1刀背较厚的刀,用来劈竹子、木头等。
【劈刀】2用军刀杀敌的技术。
【劈里啪啦】【噼里啪啦】象声词,形容爆裂、拍打等的连续声音:鞭炮~地响|掌声~响起来。
【劈脸】正冲着脸;迎面。
【劈面】劈脸。
【劈啪】【噼啪】象声词,形容拍打或爆裂的声音:~的枪声|孩子们劈劈啪啪地鼓起掌来。
【劈山】用人力或爆破等方式开山:~引水|~造田。
【劈手】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,使人来不及防备:~夺过他的球拍。
【劈头】(1)正冲着头;迎头:走到门口~碰见了老王从里边出来。(2)开头;起首:他进来~第一句话就问试验成功了没有。也作辟头。
【劈胸】对准胸前:~一把抓住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zhú①<名>竹子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有良田美池桑~之属。”《黄冈竹楼记》:“黄冈之地多~,大者如椽。”②<名>竹林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公然抱茅入~去。”③<名>竹制的管乐器。《陋室铭》:“无丝~之乱耳。”《南亭集序》:“虽无丝~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”
【竹帛】竹简和白绢。古代用竹帛作为书写工具,故以其泛指典籍史册。
【竹马】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