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īng①<动>侧;倾斜。《口技》:“微闻有鼠作作索索,盆器~侧。”
【又】<动>向……倾斜。《共工头触不周山》:“天~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。”②<动>翻倒;倒塌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樯~楫摧。”
【又】<动>败亡;覆灭。《出师表》:“此后汉所以~颓也。”③<动>倒;倒出。《琵琶行》:“往往取酒还独~。”④<动>用尽;竭尽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请洒潘江,各~陆海云尔。”
【又】<动使动>使……倾。《促织》:“每责一头,辄~数家之产。”⑤<动>倾轧;排挤。《宋史·苏辙传》:“则~陷安石,甚于仇雠。”⑥<动>倾慕;景仰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:“一坐尽~。”⑦<形>全;满。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“为报~城随太守,亲射虎,看孙郎。”⑧<动>通“坑”。坑害。《三调芭蕉扇》:“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,被你~了。”
【倾背】去世。
【倾城】⒈倾覆邦国。⒉形容女子容貌绝美。⒊全城。
【倾倒】⒈痛饮。⒉比喻畅谈。
【倾盖】车盖相倾侧。喻偶然相遇或一见如故。
【倾羲】落日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xīn①<名>心脏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顺我,即先刺~。”②<名>心脏所在的胸部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此臣日夜切齿拊~也。”③<名>内心,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。《熟读精思》:“读书三到,谓~到,眼到,口到。”④<名>想法;心意。《殽之战》:“勤而无所,必有悖~。”⑤<名>中心;中央。《琵琶行》:“唯见江~秋月白。”
【心志】内心;意志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ǔ①<动>吐出。《荀子·赋篇》:“食桑而~丝。”②<动>说出来;发表。《论衡·问孔》:“孔子不能~辞也。”③<动>开放;出现。岑参《青木香丛》:“六月花新~,三春叶已长。””
tù<动>呕吐。《魏书·高涼王传》:“曾就亲人饮食,夜还大~。”
【吐握】吐哺握发的简称,比喻求贤之心切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dǎn(1)胆囊的通称。(2)(~儿)胆量:~怯|~大心细|~小如鼠|壮壮~儿。(3)装在器物内部,可以容纳水、空气等物的东西:球~|热水瓶的~。
【胆矾】含有五个分子结晶水的硫酸铜。蓝色结晶体,在干燥空气中,逐渐风化。可以制电池、颜料,又可以做媒染剂、杀虫剂。也叫蓝矾。
【胆敢】竟有胆量敢于:敌人~来侵犯,坚决把它消灭光。
【胆固醇】醇的一种,白色的结晶,质地软。人的胆汁、神经组织、血液中含胆固醇较多。在日光的紫外线的作用下,能变成维生素D。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原料。胆固醇代谢失调会引起动脉硬化和胆石病。
【胆管】肝脏的输出管,在肝脏内者为肝内胆管,至肝外汇集成胆总管,与十二指肠相连接。肝脏内生成的胆汁通过它流入十二指肠。
【胆寒】害怕。
【胆碱】有机化合物,是无色浆状液体,有强碱性。含在动植物体内,对脂肪代谢起重要作用。
【胆力】胆量和魄力。
【胆量】不怕危险的精神;勇气。
【胆略】勇气和智谋:~过人。
【胆囊】储存胆汗的囊状器官,长在肝脏右叶的下前方,与胆管相连接。通称胆或苦胆。
【胆瓶】颈部细长而腹部大的花瓶,形状有点象胆。
【胆气】胆量和气势。
【胆怯】胆小;畏缩。
【胆石病】胆囊内形成胆石的病。胆石是由胆固醇、胆色素、钙盐等构成的球状物,坚硬如石,能引起剧烈腹痛,有时引起黄疸。
【胆识】胆量和见识。
【胆胀瘟】<方>牛瘟。
【胆汁】由肝脏产生的消化液,有苦味,黄褐色或绿色,储存在胆囊中。能促进脂肪的分解、皂化和吸收。
【胆子】胆量:~不小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