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iáo①<名>枝条;树枝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疏~交映,有时见日。”②<名>条理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明道德之广崇,治乱之~贯,靡不毕见。”③<名>条款;项目。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科~既备,民多伪态。”④<动>通达;通畅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声气远~。”⑤<量>多指长形的物体或列的条项。《旧唐书·刑法志》:“约法为二十~。”
【又】指人的性命。《陈州粜米》:“兀的不送了我这~老命。”
【条畅】顺达通畅。
【条陈】分条陈述,也称分条陈述意见的书面材料。
【条贯】⒈条理;系统。⒉办事的程序手续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jiě①<动>解剖;分割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庖丁为文惠君~牛。”②<动>解开;解下。《公输》:“子墨子~带为城。”③<动>解除;消除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今有一言,可以~燕国之患。”④<动>溶解;溶化。《满井游记》:“于时冰皮始~,波色乍明。”⑤<动>排解;化解。《师说》:“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~。”⑥<动>解围;撤围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秦军~去,遂救邯郸。”⑦<动>解脱。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。《梅花岭记》:“谓颜太师以兵~。”⑧<动>缓解;和解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太后之色少~。”⑨<动>解释;解说。《隆中对》:“关羽、张飞等不悦,先主~之。”⑩<动>理解;懂得。《与妻书》:“家中诸母皆通文,有不~处,望请其指教。”⑾<动>能;合。罗隐《西施》:“西施若~倾吴国,越国亡来又是谁。”⑿<名>见解;见识。《南史·张邵传》:“融玄义无师法,而神~过人。”⒀<动>解便;解手。戚继光《练兵实记》:“遇夜即于厕中大小~。”⒁<名>文体的一种,用于释疑。如韩愈的《进学解》。
jiè①<动>遣;发遣。《宋史·举志》:“天下之士屏居山林,令监司守臣~送。”②<动>解送;押送。《水浒传》:“开封府公文只叫~活的去,却不曾教结果了他。”
xiè①“懈”的古字。懈怠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夙夜匪~,以事一人。”《论衡·福虚》:“宋人有好善行者,三世不~。”②姓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ī①<名>同“枝”,枝条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~叶茂接。”②<名>同“肢”,人或动物的四肢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至舍,四~僵劲不能动。”③<名>分支。《过大孤山小孤山》:“江自湖口分一~为南江。”④<动>支撑;支持。《核舟记》:“诎右臂~船,而竖其左膝。”⑤<动>供给。《汉书·赵充国传》:“足~万人一岁食。”
【支离】⒈分散不全。⒉衰弱;憔悴。
【支吾】⒈抵抗。⒉勉强支撑。⒊用语搪塞;说话含混,闪烁其辞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pī(1)用刀斧等由纵面破开:~木柴|~成两半◇~风斩浪。(2)正对着;冲着(人的头脸胸部):~头|~脸。(3)雷电毁坏或击毙:老树让雷~了。(4)简单机械,由两个斜面合成,纵截面呈三角形,木工、金工用的楔子和刀、斧等各种切削工具的刃都是劈。也叫尖劈。另见pǐ。
【劈叉】体操、武术等的一种动作,两腿向相反方向分开,臀部着地。
【劈柴】<轻>把木头锯断后又劈成的小木条,供引火用。
【劈刺】劈刀和刺杀的统称。
【劈刀】1刀背较厚的刀,用来劈竹子、木头等。
【劈刀】2用军刀杀敌的技术。
【劈里啪啦】【噼里啪啦】象声词,形容爆裂、拍打等的连续声音:鞭炮~地响|掌声~响起来。
【劈脸】正冲着脸;迎面。
【劈面】劈脸。
【劈啪】【噼啪】象声词,形容拍打或爆裂的声音:~的枪声|孩子们劈劈啪啪地鼓起掌来。
【劈山】用人力或爆破等方式开山:~引水|~造田。
【劈手】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,使人来不及防备:~夺过他的球拍。
【劈头】(1)正冲着头;迎头:走到门口~碰见了老王从里边出来。(2)开头;起首:他进来~第一句话就问试验成功了没有。也作辟头。
【劈胸】对准胸前:~一把抓住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