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íng①<形>平坦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土地~旷,屋舍俨然。”②<形>公平;公正。《出师表》:“宜付有司论其刑赏,以昭陛下~明之理。”③<形>太平;安定。《张衡传》:“时天下承~日久,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。”④<形>平常;普通;一般。《教战守策》:“如使~民皆习於兵,彼知有所敌,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。”⑤<动>削平;铲平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~?”⑥<动>平定;平息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~矣。”⑦<动>和解;讲和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宋及楚~。”⑧<动>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。《雁荡山》:“从上观之适与地~。”⑨<形>平静;宁静。《陈州粜米》:“取下招承,偿俺残生,苦恨才~。”
【平旦】清早。
【平明】⒈天亮的时候。⒉公正严明。
【平文】散文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uán①<名>水源。
【引】根源;本源。《货殖列传序》:“此四者,民所认食之~也。”后来写作“源”。②<动>推究;推求原因;探究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~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……可以知之矣。”③<名>平原;原野,指战场。《殽之战》:“武夫力而拘诸~。”④<副>再。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“你可要这花~上枝头么?”⑤<动>赦免。《三国志·张鲁传》:“犯法者,三~然后乃行刑。”
【原本】书的初刻本。事物之所由起。追溯事物之由来。
【原人】谨慎老实的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dū①<动>监督;督察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“时予方以讨贼~师桂林。”②<动>统率诸军的将领。《出师表》:“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,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遂以周瑜、程普为左右~,将兵与备并力逆操。”③<动>率领;统领。《冯婉贞》:“旋见一白酋~印度卒约百人。”④<动>责备;责罚。《鸿门宴》:“闻大王有意~过之,脱身独去,已至军矣。”⑤<名>中间;中。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缘~以为经。”
【督过】督察责备。
【督课】督察考核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óu①<名>古代传递文书的人在路上的宿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德之流行,速于置~而传命。”
【引】送信的人。《晋书·殷浩传》:“殷洪乔不为致书~。”②<名>通“尤”。罪过;过错。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不知其~。”
【又】怨恨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己无~人。”
【邮签】驿站用于夜间报时的牌子。
【邮亭】驿站;驿馆。
【邮筒】古代用来封寄书信的竹管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