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ú<名>狐狸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míng①<动>鸟叫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好鸟相~,嘤嘤成韵。”②<动>发出声响。《琵琶行》:“银瓶乍破水浆迸,铁骑突出刀枪~。”
【又】<动使动>使……鸣;使……发出声响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虽大风浪不能~也。”③<动>敲击发声。《陈州粜米》:“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~。”④<动>扬名;出名。《柳敬亭传》:“此子机变,可使以其技~。”
【鸣镝】响箭。
【鸣銮】指皇帝或贵族出行。
【鸣玉】腰间佩玉发出声响。
【鸣驺】贵官出行时驺卒喝道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xiāo①<名>一种猛禽。白居易《凶宅》:“~鸣松桂枝。”②<形>勇猛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刘备天下~雄。”③<动>砍头后悬首示众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~故塞王欣头栎阳市。”
【枭獍】古时传说枭为食母的恶鸟,獍为食父的恶兽。比喻大逆不道的人。
【枭首】古代酷刑,斩头并悬挂示众。
【枭雄】⒈凶狠专横。⒉指骁悍而有野心的雄杰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ào①<动>许多鸟或虫子乱叫。杜甫《羌村》诗:“柴门鸟雀~,归客千里至。”②<动>喧哗,很多人在一起叫嚷。《北史·流求传》:“勇者三五人出前跳~。”这个意义又写作“譟”
【引】毁谤。王充《论衡·累害》:“贞良见妒,高奇见~。”
【注】在古代,“噪”和“譟”是两个字,在“喧哗”的意义上两个字相通,在鸟、虫叫的意义上只能写作“噪”。现“譟”简化为“噪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