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ī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。通称膝盖。
【膝盖骨】见〖髌骨〗。
【膝下】儿女幼时常在父母跟前,因此旧时表示有无儿女,常说‘膝下怎样怎样’;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,也在开头的称呼下面加‘膝下’两字:~犹虚(还没有儿女)|父亲大人~。
【膝行】古指跪着行进,表示畏服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xíng①<动>行走。《论语》:“三人~,必有我师焉。”②<动>出行。《殽之战》:“为吾子之将~也。”③<动>运行。《刻舟求剑》:“舟已~矣,而剑不~。”④<动>传布。《原毁》:“士之处此世,而望名誉之光,道德~,难已。”⑤<动>实行;做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,可以直道而~。”⑥<名>动作;行动;举动。《鸿门宴》:“大~不顾细谨。”⑦<名>品行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其志洁,其~廉。”⑧<副>将;即将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善万物之得时,感吾生之~休。”⑨<量>遍;次。《训俭示康》:“客至未尝不置酒,或三~五~。”
háng①<名>道路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遵彼微~。”②<名>行列;队伍。《国殇》:“凌余阵兮躐余~。”③<名>辈;辈分。《苏武传》:“汉天子,我丈人~也。”④<量>指成行的事物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出门登车去,涕落百余~。”
【行宫】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。
【行将】即将。
【行李】⒈使者。⒉行装。
【行人】⒈出使的人。⒉行路人。⒊出征的人。
【行者】⒈行路人。⒉出征的人。⒊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;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。
【行装】出门携带的衣物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2pú(1)指蒲州(旧府名,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西)。(2)姓。
【蒲棒】<口>(~儿)香蒲的花穗,黄褐色,形状象棒子。
【蒲包】(~儿)(1)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。(2)旧时指用蒲包儿装着水果或点心的礼品:点心~。
【蒲草】(1)香蒲的茎叶,可供编织用。(2)<方>沿阶草。
【蒲墩儿】用香蒲叶、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,农村中用做坐具。
【蒲公英】(1)多年生草本植物,全株含白色乳汁,叶子倒披针形,羽状分裂,花黄色,头状花序,结瘦果,褐色,有白色软毛。根茎入药,有解热的作用。(2)这种植物的花。‖也叫黄花地丁。
【蒲剑】指菖蒲叶,叶的形状细长象宝剑。
【蒲节】端午节(因旧时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薄叶而得名)。
【蒲剧】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流行于该省南部地区。也叫蒲州梆子。
【蒲葵】常绿乔木,叶子大,大部分掌状分裂,裂片长披针形,圆锥花序,生在叶腋间,花小,果实椭圆形,成熟时黑色。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叶子可以做扇子。
【蒲柳】水杨,是秋天很早就凋零的树木;旧时用来谦称自己体质衰弱:~之姿。
【蒲绒】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,可以用来絮枕头。也作蒲茸。
【蒲扇】(~儿)用香蒲叶做成的扇子。
【蒲桃】<轻>见〖葡萄〗。
【蒲陶】<轻>见〖葡萄〗。
【蒲萄】<轻>见〖葡萄〗。
【蒲团】用香蒲草、麦秸等编成的圆形的垫子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fú①<动>趴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君不如肉袒~斧质请罪。”②<动>俯伏。《陈情表》:“~惟圣朝以孝治天下。”③<动>埋伏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~。”④<名>伏兵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~焉。”⑤<动>隐蔽,隐藏。《老子》:“福兮祸所~。”⑥<动>降低;低落。韩愈《南海神庙碑》:“日光穿漏,~波不兴。”⑦<动>保持;怀。《离骚》:“~清白以死直兮。”⑧<动>居处;居住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寡君越在草莽,未获所~。”⑨<动>佩服;敬佩。通“服”。《史记·垓下之战》:“骑皆~曰:‘如大王言’。”
【又】动使动。使……佩服。《唐翁猎虎》:“《庄子》曰:‘习~众,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。’信夫。”⑩<动>制伏。“降龙~虎。”⑾<动>受到(应得的惩罚)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:“后壹奸罪发露~诛。”⑿<名>伏天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~日,诏赐从官肉。”
【伏惟】俯伏思量。下对上的敬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~启阿母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