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个字是伏的成语,带伏字的成语,伏字成语接龙
比喻潜在力量爆发,其势猛不可挡。
原是佛教故事,指用法力制服龙虎。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,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。
指夏秋之际的风雨。后亦泛指风雨不已。同“阑风长雨”。
骥:良马,千里马;枥:马槽,养马的地方。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,仍有雄心壮志。
潜藏的蛟龙,潜伏的猛虎。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。
岁时:一年四季;伏腊:伏日和腊日。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。
形容低声下气,巴结奉承。
原是佛教故事,指用法力制服龙虎。后比喻有极大的能力,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。
第三个字是伏的成语,带伏字的成语,伏字成语接龙
释义:fú①<动>趴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君不如肉袒~斧质请罪。”②<动>俯伏。《陈情表》:“~惟圣朝以孝治天下。”③<动>埋伏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~。”④<名>伏兵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~焉。”⑤<动>隐蔽,隐藏。《老子》:“福兮祸所~。”⑥<动>降低;低落。韩愈《南海神庙碑》:“日光穿漏,~波不兴。”⑦<动>保持;怀。《离骚》:“~清白以死直兮。”⑧<动>居处;居住。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寡君越在草莽,未获所~。”⑨<动>佩服;敬佩。通“服”。《史记·垓下之战》:“骑皆~曰:‘如大王言’。” 【又】动使动。使……佩服。《唐翁猎虎》:“《庄子》曰:‘习~众,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。’信夫。”⑩<动>制伏。“降龙~虎。”⑾<动>受到(应得的惩罚)。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:“后壹奸罪发露~诛。”⑿<名>伏天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~日,诏赐从官肉。” 【伏惟】俯伏思量。下对上的敬词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~启阿母。”
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