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ǔ(1)添上材料,修理破损的东西;修补:~袜子|修桥~路。(2)补充;补足;填补(缺额):弥~|~选。(8)补养:滋~|~品。(4)<书>利益;用处:不无小~|空言无~|无~于事。
【补白】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。
【补报】(1)事后报告或续报:调查结果以后~。(2)报答。
【补偿】抵消(损失、消耗);补足(缺欠、差额)。
【补偿贸易】买方以产品偿付进口设备、技术、专利等费用的一种贸易方式。
【补充】(1)原来不足或有损失时,增加一部分:~了十二支枪|指导员汇报后,连长又做了~。(2)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:~任务|~教材。
【补丁】<轻>补在破损的衣服或其他物件上面的东西:打~。也作补钉。
【补给】补充、供给弹药和粮草等。
【补给线】军队作战时,输送物资器材的各种交通线的总称。
【补过】用好的表现弥补过失。
【补花】(~儿)手工艺的一种,把彩色布片或丝绒缝在枕套、桌布、童装等上面,构成花鸟等图案。
【补角】平面上两个角加起来等于一个平角(即180°),这两个角就互为补角。
【补救】采取行动矫正差错,扭转不利形势;设法使缺点不发生影响。
【补苴】<书>弥补(缺陷):~罅(xià)漏。
【补考】因故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人另行考试。
【补课】(1)补学或补教所缺的功课:教师利用星期天给同学~。(2)比喻某种工作做得不完善而重做。
【补苗】农作物幼苗出土后,发现有缺苗断垄现象时,用移苗或补种的方法把苗补全。
【补票】补买车票、船票等。
【补品】滋补身体的食品或药物。
【补情】(~儿)报答情谊。
【补缺】(1)填补缺额。(2)旧时指候补的官吏得到实职。
【补体】血清中能协助抗体杀灭病菌的化学物质。
【补贴】(1)贴补(多指财政上的)。(2)贴补的费用。
【补习】为了补足某种知识,在业余或课外学习:~学校|~功课。
【补血】使红血球或血色素增加:~药。
【补牙】治疗龋齿最常用的方法,即把龋坏的组织去净,制成一定洞形,再以金属或其他材料把牙齿的缺损部分填充起来,以防龋病的发展,并恢复牙体的形态和功能。
【补养】用饮食或药物来滋养身体。
【补药】滋补身体的药物。
【补遗】书籍正文有遗漏,加以增补,附在后面,叫做补遗;前人的著作有遗漏,后人搜集材料加以补充,也叫做补遗。
【补益】<书>(1)益处。(2)产生益处。
【补语】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一种补充成分,用来回答‘怎么样?’之类的问题,如‘人到齐了’的‘齐’,‘好得很’的‘很’。
【补正】补充和改正(文字的疏漏和错误)。
【补助】从经济上帮助(多指组织上对个人):~费|实物~。
【补助货币】见〖辅币〗。
【补缀】修补(多指衣服)。
【补足】补充使足数:~缺额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què①<名>古代宫殿门外两侧左右相对高耸的建筑物。《古诗十九首》:“两宫遥相望,双~百余尺。”②<名>借指宫殿或京城。《杜少府之任蜀州》:“城~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”
quē①<名>通“缺”,缺口;豁口。《三峡》:“两岸连山,略无~处。”②<名>通“缺”,缺点;过失。《出师表》:“必能裨补~漏,有所广益。”③<动>通“缺”。削弱;亏损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:“若不~秦,将焉取之?”
jué<动>通“掘”,挖掘。《郑伯克段于鄢》:“若~地及泉,隧而相见,其谁曰不然。”
【阙下】宫阙之下。
【阙疑】对疑难未解者不妄加评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2shí‘十’的大写。参看〖数字〗。
【拾掇】<轻>(1)整理;归拢:屋里~得整整齐齐的。(2)修理:~钟表。(3)<口>惩治。
【拾荒】因生活贫困而拾取柴草、田地间遗留的谷物、别人扔掉的废品等。
【拾零】指把某方面的零碎的材料收集起来(多用于标题)。
【拾取】拾1①:在海岸上~贝壳。
【拾遗】(1)拾取别人失落的东西:路不~。(2)补充别人著作中的缺漏:《本草纲目~》。(3)唐代谏官名。
【拾音器】电唱机中把唱针的振动变成电能的装置。连在放大器上由扬声器发出声音。最常见的有电磁式和晶体式两种,电磁式的由磁铁、线圈和装唱针的振动铁架构成,晶体式的用石英或酒石酸盐等有压电效应的晶体制成。也叫电唱头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yí①<动>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无亡矢~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”②<动>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~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③<名>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况拾~求利以污其行乎?”④<动>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此三者,吾~恨也。”
【又】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“否则不能继述先烈~志且光大之。”
wèi①<动>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~之。”②<名>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父母岁有裘葛之~。”
【遗风】流传下来的风尚。
【遗民】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