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ú①<代>我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他人有心,~忖度之。”
yǔ①<动>给予。《六国论》:“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~人,如弃草芥。”②<动>赞许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言音者~师旷。”
【辨】予,余,吾,我。都是第一人称代词。予、余、我,既可作主语,又可作定语、宾语。吾,在上古一般作主语、定语,不作宾语;在否定句中,宾语放在动词前则不受这种限制。直到魏晋以后“吾”才可作宾语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ì①<名>智慧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竭忠尽~,以事其君。”②<动>有才智。《少年中国说》:“少年~则国~。”③<形>聪明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则~者尽其谋。”
【又】<形意动>认为……聪明。《智子疑邻》:“其家甚~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。”④<名>智谋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窃以为其人勇士,有~谋。”⑤<名>神智;理智。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“丈人~惑于似其子者,而杀其真子。”
【智囊】足智多谋的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ú①<代>我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他人有心,~忖度之。”
yǔ①<动>给予。《六国论》:“子孙视之不甚惜,举以~人,如弃草芥。”②<动>赞许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言音者~师旷。”
【辨】予,余,吾,我。都是第一人称代词。予、余、我,既可作主语,又可作定语、宾语。吾,在上古一般作主语、定语,不作宾语;在否定句中,宾语放在动词前则不受这种限制。直到魏晋以后“吾”才可作宾语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xióng①<名>公鸟。李白《蜀道难》:“但见悲鸟号古木,~飞雌从绕林间。”②<名>雄性的生物。《木兰诗》:“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~雌。”③<形>雄健;勇武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遥想公瑾当,小乔初嫁了,~姿英发。”④<形>杰出的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将军以神武~才,兼仗父兄之烈。”⑤<名>突出的、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或事物。《赤壁赋》:“横槊赋诗固一世之~也。”《国殇》:“魂魄毅兮为鬼~。”
【又】<名>奸雄。《谭嗣同》:“荣禄固操、莽之才,绝世之~。”
【又】<名>首领。《读孟尝君传》:“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~耳。”
【雄父】公鸡。
【雄张】豪横自大。
【雄长】称霸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