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ú①<形>单独;独自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~乐乐,与人乐乐,孰乐?”《六国论》:“盖失强援,不能~完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而吾以捕蛇~存。”②<形>老而无子这样一种状态叫“独”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哀鳏寡,恤孤~,振困穷,补为足。”《礼记·大同》:“鳏、寡孤、~、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③<形>独特;特殊。《史记·游侠列传序》:“读书怀~行君子之德,义不苟合当世。”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奇山异水,天下~绝。”④<副>只是;仅仅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今~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”《陈涉世家》:“陈守令皆不在,~守丞与战谯门中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~卿与子敬与孤同耳。”⑤<副>唯独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,而此~以钟名,何哉?”《卖柑者言》:“吾售之,人取之,未尝有言,而~不足子所乎?”⑥<副>岂;难道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虽驽,~畏廉将军哉?”《信陵君窍符救赵》:“且公子纵轻胜,弃之降秦,~不怜公子姊邪?”
【独步】指超群出众,无与伦比。
【独夫】⒈独身的男人。⒉残暴无道、众叛亲离的统治者。
【独行】只身孤行。志节高尚,不随俗沉浮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uò①<动>坐。古人席地而坐,两膝着地,臂部靠在脚后跟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~章台见相如。”②<动>坐(在座位上)。《口技》:“口技人~屏障,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。”③<名>座位。《鸿门宴》:“项王则受璧,置之~上。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座”。④<动>犯罪;因……犯罪;犯……罪。《晏子使楚》:“王曰:‘何~?’曰:‘~盗。’”⑤<动>牵连治罪。《苏武传》:“副罪,当相~。”⑥<动>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人使邾大夫~。”⑦<动>驻守。《左传·桓公二十三年》:“楚人~其北门。”⑧<动>坐待;坐等。《冯婉贞》:“与其~而待亡,孰若起而拯之。”⑨<介>因为;由于。《山行》:“停车~爱枫林晚。”⑩<副>空;徒然。孟浩然《望洞庭湖赠张丞相》:“~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”⑾<副>恰好。林逋《易从师山亭》:“西村渡口人烟晚,~见渔舟两两归。”⑿<副>即将。柳宗元《早梅》:“寒英~销落,何用慰远客。”
【坐大】自然强大。
【坐法】犯法而处罚。
【坐化】佛教用语,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。
【坐食】不劳而食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óu①<形>忧愁,忧虑。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~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《涉江》:“固将~若而终穷。”李煜《虞美人》:“问君能有几多~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②<形>凄惨,悲凉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瀚海阑干百丈冰,~云惨淡万里凝。”③<形>悲哀。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乡园多故,不能不动客子~。”
【愁肠】忧思萦绕的心情。
【愁城】愁闷苦恼的境地。
【愁蛾】古代称女人愁时皱眉为愁蛾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éng①<名>城墙。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:“~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。”②<动>筑城;修筑城墙。《韩非子·说林》:“靖郭君将~薛,客多以谏者。”③<名>城市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五~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”
【辨】城,郭。“城”与“郭”并称时,“城”指内城,“郭”指外城。“城”、“郭”连用时,泛指城。
【城池】城墙和护城河。《战国策·中山策》:“百姓心离,~不修,既无良臣,又无守备。”后泛指城市,城邑。
【城堞】城上女墙。
【城府】1.城市及官署。杜甫《别蔡十四著作》诗:“主人薨~,扶榇归咸秦。”2.比喻心机深隐难测。《宋史·傅尧俞传》:“尧俞厚重寡言,遇人不设~,人自不忍欺。”
【城郭】内城的墙叫城,外城的墙叫郭。连用指城市。司马迁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楚因焚烧其~,系虏其子女。”
【城隍】1.城墙和护城河。班固《两都赋序》:“京师修宫室,浚~,起苑囿。”2.指城邑。寒山《诗》一六七:“侬家暂下山,入到~里。”3.护城之神。《北齐书·慕容俨传》:“城中先有神祠一所,俗号~神,公私每有祈祷。”
【城门失火】比喻无端受牵连而遭祸害。
【城阙】1.城门两边的望楼。《诗经·郑风·子衿》:“挑兮达兮,在~兮。”2.宫殿;京城。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“鞭挞其夫家,聚敛贡~。”
【城社】1.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。2.指邦国。3.比喻权势、靠山。《旧唐书·薛存诚传》:“倚中人为~,吏不敢绳。”
【城下之盟】敌人逼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。《左传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楚伐绞……大败之,为~而还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