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ǔ①<名>本是一种丛生灌木,又叫“荆”;古代取其条作打人的工具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夏~二物,收其威也。”②<形>痛苦,悲痛。《柳毅传》:“妇始~而谢,终泣而对。”③<形>鲜明,整齐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不韦使~服而见。”④<名>周代诸侯国,战国时为七雄之一。位于长江中下游,后来这一带地方也称楚。《樊姬》:“樊姬,~国之夫人也。”《大铁椎传》:“与人罕言语,语类~声。”
【楚楚】1.形容衣服鲜明整洁。2.草木丛生的样子。3.形容哀痛、凄苦。陆九洲《送毛元善序》:“视其衣裳冠履,则皆~鲜明。”
【楚辞】1.指先秦楚人所作的诗,包括屈原作品中形式近于《诗经》体的诗。2.指屈原创造的一种句子长短不一、形式灵活,多用“兮”字的新体诗。3.指秦朝以后文人仿屈赋作的新体诗。4.指汉朝刘向对上述这一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。
【楚毒】1.苦刑。2.痛苦。
【楚歌】楚国人用方言、土调唱的歌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夜,闻汉军四面皆~。”
【楚掠】拷打。
【楚切】凄苦。
【楚囚】本指被俘的楚国人,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。
【楚挞】用棍杖殴打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ún①<动>说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古人~:‘死生亦大矣。’”②<动>有。《荀子·法行》:“其~益乎。”③<代>如此;这样。《师说》:“士大夫之族,曰师曰弟子~者,则群聚而笑之。”④<助>用于句首、句中、句末,无意义。《诗经·卷耳》:“~何吁矣”《左传·成公十二年》:“日~莫矣。”《核舟记》:“盖大苏泛赤壁~。”⑤<名>话。《苏武传》:“勿复有~。”⑥<名>云彩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~无心以出岫。”⑦<形>盛多的样子。《过秦论》:“天下~集响应。”
【云云】⒈众多,又作“芸芸”。⒉如此如此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xiāng(1)湘江,发源于广西,流入湖南。(2)湖南的别称。
【湘妃竹】斑竹。相传帝舜南巡苍梧而死,他的两个妃子在江湘之间哭泣,眼泪洒在竹子上,从此竹竿上都有了斑点(见于《博物志》)。也叫湘竹。
【湘桂铁路】从湖南衡阳到广西凭祥,长1,013公里。北接京广铁路,南同越南的铁路相连。中段并同黔桂,黎湛铁路相交。
【湘江】湖南最大河流。发源于广西东北部,流贯湖南东部,在湘阴县注入洞庭湖。长811公里,干支流大部分可通航。
【湘剧】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,分长沙湘剧、衡阳湘剧、常德湘剧等。包括高腔、弹腔(皮黄腔)、昆腔三种主要腔调。
【湘帘】用湘妃竹制成的帘子。
【湘南起义】1928年初朱德、陈毅等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约一千人转战至湖南南部,领导宜章、郴州、耒阳等县农民举行的武装起义。4月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部队会师,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。
【湘黔铁路】从湖南株洲西到贵州贵定,全长827公里。东接浙赣铁路。西连贵昆、黔桂和川黔等铁路,是横贯我国东西的交通大干线之一。它的建成,大大密切了西南地区与中南地区和首都的联系。
【湘西鄂西起义】1927年秋至1930年夏,贺龙、周逸群、段德昌等同志先后在湘西、鄂西领导当地人民举行的武装起义。起义部队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和第六军,成立工农革命政权,创建了洪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。
【湘绣】湖南出产的刺绣。
【湘竹】见〖湘妃竹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yǔ<名>雨。《殽之战》:“其北陵,文王之所辟风~也。”
yǔ①<动>下雨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云青青欲~。”②<动>降落。《苏武传》:“天~雪,武卧齧雪。”
【雨脚】像线一样的雨点。
【雨露】雨水和露水,比喻恩惠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