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ì(1)躲开;回避:~雨|~风头|~而不谈。(2)防止:~孕|~雷针。
【避风港】供船只躲避大风浪的港湾。
【避讳】1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,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,叫做避讳。
【避讳】2<轻>(1)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儿:旧时迷信,行船的人~‘翻’、‘沉’等字眼儿。(2)回避。
【避忌】避讳(bìhui)。
【避雷器】保护电气设备或无线电收音机等避免雷击的装置,原理和避雷针相同。
【避雷针】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的装置。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,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,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,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。
【避乱】躲开混乱局面。
【避免】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;防止:看问题要客观、全面,~主观、片面。
【避难】躲避灾难或迫害。
【避世】脱离现实生活,避免和外界接触。
【避暑】(1)天气炎热时到凉爽的地方去住。(2)避免中暑:天气太热,吃点~的药。
【避孕】用器械或药物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,使不受孕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jūn①<名>军队;部队。《鸿门宴》:“旦日飨士卒,为击破沛公~。”②<名>古代军队编制单位。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。《谋攻》:“心用兵之法,……全~为上。”③<动>驻军;驻扎。《鸿门宴》:“沛公~霸上。”④<名>驻地;军营。《鸿门宴》:“项伯乃夜马之沛公~。”⑤<名>军士;士兵。《孙膑减灶》:“乃弃其步~,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。”⑥<名>宋代行政区划的一级,隶属于“路”,下辖“县”。《文献通考·舆地》:“州、府、~、监三百二十二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ān①<数>三;第三。②<数>再三;多次;多(年)。《硕鼠》:“~岁贯女,莫我肯顾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范增数目项王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~。”
【三尺】⒈剑。剑长约三尺,所以这样称。⒉法律。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,所以用“三尺”代称法律。
【三辅】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,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。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。
【三宫】⒈儒家称天子六宫,诸侯夫人减半,称作三宫。⒉三个星座。明⒊堂、辟雍、灵台。⒋皇帝、太后、皇后。
【三军】⒈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、中军、下军,其三万七千五百人。⒉古代指步、车、骑三军;现代指海陆空三军。⒊全军,通称军队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è①<名>客舍;旅馆。《<指南录>后序》:“二贵酋名曰馆伴,夜则以兵围所寓~。”②<名>房舍;住房。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“客~青青柳色新。”
【又】<名使动>使……住宿;安排住宿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~相如广成传舍。”③<动>住宿;居住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唐浮屠慧褒始~于其址,而卒葬之。”④<名>谦称自己的属,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。如“舍亲”、“舍弟”等。⑤<量>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楚治兵,遇于中原,其避君三~。”成语有“退避三舍”。
shě①<动>舍弃;放弃。《劝学》:“锲而不~,金石可镂。”②<动>放开;释放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~之,吾不忍其觳觫。”③<动>施舍;布施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将近一半家私~入尼姑庵中。”
【舍人】官名,秦汉以来到明代宫中都设舍人,职权大小不一。门客。宋元以来俗称显贵人家子弟,同“公子”、“少爷”等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