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īng①<形>(分量)轻;不重。《报任安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~于鸿毛。”②<形>轻便;轻快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舟遥遥以~飏,风飘飘而吹衣。”③<动>轻视;看不起。《望洋兴叹》:“而~伯夷之义者,始吾弗信。”④<形>轻率;轻易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师~而无礼,必败。”⑤<副>轻轻地;不费劲地。《琵琶行》:“~拢慢捻抺复挑。”⑥<形>次要的;不重要的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ái钱和物资的总称:~物|理~。
【财宝】钱财和珍贵的物品。
【财帛】钱财(古时拿布帛作货币)。
【财产】属于国家、集体或个人所有的物质财富:国家~|人民~。
【财产保险】以物质财富为保险标的的保险。如火灾保险、运输保险等。根据保险单的约定,由投保人缴付议定的保险费,当投保财产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时,保险人负赔偿责任。
【财产权】以物质财富为对象,直接跟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,如所有权、继承权等。简称产权。
【财东】(1)旧时商店或企业的所有者。(2)财主。
【财阀】指垄断资本家。一般指金融寡头。
【财富】具有价值的东西:自然~|物质~|精神~。
【财经】财政、经济的合称。
【财礼】彩礼。
【财力】经济力量(多指资金)。
【财贸】财政、贸易的合称。
【财迷】爱钱入迷、专想发财的人。
【财权】(1)财产的所有权。(2)经济大权。
【财权】指财产权。
【财神】迷信的人指可以使人发财致富的神仙,原为道教所奉的财神,据传姓赵名公明,亦称赵公元帅。也叫财神爷。
【财神爷】迷信的人指可以使人发财致富的神仙。
【财势】钱财和权势。
【财团】指资本主义社会里控制许多公司、银行和企业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。
【财务】机关、企业、团体等单位中,有关财产的管理或经营以及现金的出纳、保管、计算等事务。
【财物】钱财和物资。
【财源】钱财的来源,多指公家或企业的:发展经济,开辟~。
【财运】迷信的人认为发财要有运气,这种运气叫财运。
【财政】国家对资财的收入与支出的管理活动。
【财政寡头】见〖金融寡头〗。
【财政关税】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。通常多选择本国不生产而又无代用品的消费品为课税对象。
【财政危机】指资本主义国家因经济危机、扩军备战、战争等引起的财政方面的混乱和动荡。主要表现为国家预算赤字巨大,债务剧增,全部或部分停付国家债务等。
【财政资本】见〖金融资本〗。
【财政资金】国家通过预算所筹集、分配和使用的资金。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不同,其特点是毋须偿还。
【财主】<轻>旧社会占有大量财产、靠剥削为生的人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zhòng①<形>重,与“轻”相对。《论语》: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~而道远。”
【又】<形意动>以……为重。《五蠹》:“子孙累世絜驾,故人~之。”②<形>重要;重大。《〈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〉序》:“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,尤倍~于三十年前。”
【又】<名>重要作用。《五人墓碑记》:“匹夫之有无~于社稷也。”③<动>重视;看重。《琵琶行》:“商人~利轻别离。”④<形>贵重。《过秦论》:“不爱珍器~宝肥饶之地。”⑤<形>严重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情罪~者反出在外。”⑥<形>严格。《原毁》:“古之君子,其责己也~以周。”⑦<形>庄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君子不~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”⑧<动>尊重。《过秦论》:“此四君者,皆明智而忠信,宽厚而爱人,尊贤而~士。”⑨<副>更加;加重。《苏武传》:“见犯乃死,~辱国。”
chóng①<形>重叠。《三峡》:“~岩叠嶂,隐天蔽日。”②<量>层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卷我屋上三~茅。”③<副>重新;再次。《琵琶行》:“添酒回灯~开宴。”④<动>拖累;牵连。《汉书·荆燕吴传赞》:“事发相~,岂不危哉。”
【重民】农民。
【重泉】⒈水极深的地方。⒉黄泉。
【重舌】古代指通晓外族语言并能够口译的人。
【重身】怀孕。
【重阴】⒈浓云密布的阴天。⒉地下。
【重足】迭足而立,不敢前进。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ì①<名>公正、合宜的道德、行为或道理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~。”②<动>坚持正义。《公输》:“吾~固不杀人。”③<形>合道义的;适宜的;公正合理的。《鸿门宴》:“亡去不~,不可不语。”④<名>情义;恩情。《孙雀东南飞》:“吾已失恩~。”⑤<名>意义;意思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举类迩而见~远。”⑥<副>本着道义。《祭妹文》:“汝之~绝高氏而归也,堂上阿奶仗汝扶持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