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āo(1)某些具有黏性的物质,用动物的皮、角等熬成或由植物分泌出来,也有人工合成的。通常用来黏合器物,如鳔胶、桃胶、万能胶;有的供食用或入药,如果胶、阿胶。(2)用胶粘:~柱鼓瑟|镜框坏了,把它~上◇不可~于成规。(3)象胶一样黏的:~泥。(4)指橡胶:~皮|~鞋|~布。
【胶版】胶印的印刷底版。
【胶布】(1)涂上粘性橡胶的布,多用于包扎电线接头。(2)<口>橡皮膏。
【胶带】用塑料制成的磁带。
【胶合】用胶把东西粘在一起。
【胶合板】用多层木质单板粘合、压制而成的板材。层数多为单数,各层的木纹纵横交错。这种板材强度大,节约木材,广泛用于建筑工程和制造家具等。
【胶剂】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将可供药用的动物的皮、骨、甲、角用水熬取胶质,浓缩后制成块状,供内服用。如阿胶、虎骨胶、龟板胶、鹿角胶等。
【胶结】糨糊、胶等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。
【胶卷】(~儿)成卷的照相胶片。
【胶木】在橡胶中加入多量的硫磺,加热制成的硬质材料,多用做电器的绝缘材料。
【胶泥】含有水分的黏土,黏性很大。
【胶黏剂】见〖黏合剂〗。
【胶皮】(1)硫化橡胶的通称。(2)<方>人力车。
【胶片】涂有感光药膜的塑料片,用于摄影。也叫软片。
【胶乳】(1)割开橡胶树的树皮后流出的白色乳状液体,是制造橡胶的原料。(2)树脂粉末悬浮在水中而成的乳状液,用来制造合成橡胶或某些不易加工的产品,如胶线、薄膜等。
【胶水】(~儿)粘东西用的液体的胶。
【胶体化学】物理化学的一个分科,研究胶体溶液的特殊性能。
【胶体溶液】见〖溶胶〗。
【胶鞋】用橡胶制成的鞋,有时也指橡胶底布面的鞋。
【胶靴】用橡胶制的靴子。
【胶印】用胶版印刷。印版不直接和纸张接触,先把油墨从印版移印到有弹性的胶布面,再从胶布面转印到纸上。
【胶着】比喻相持不下,不能解决:~状态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zhù(1)柱子:梁~|支~。(2)象柱子的东西:水~|花~|胶~鼓瑟。
【柱石】柱子和柱子下面的基石,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: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~。
【柱头】(1)柱子的顶部。(2)<方>柱子。(3)雌蕊的顶部,是接受花粉的地方。
【柱子】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持作用的构件,用木、石、型钢或钢筋混凝土制成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gǔ①<名>鼓,一种打击乐器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百姓闻王钟~之音,管籥之音。”②<名>鼓乐声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噌吰如钟~不绝。”③<名>战鼓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瑜等率轻锐继其后,雷~大进。”④<动>击鼓进军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战于长勺。公将~之。”⑤<动>弹奏、敲击(乐器)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何以能~乐也?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~瑟。”⑥<动>挥动;振动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乃市井~刀之屠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微风~浪,水石相搏。”⑦<动>隆起;凸出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遂~吻奋爪以向先生。”⑧<量>古代夜间计时单位“更”的代称,一鼓即一更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四~,愬至城下,无一人知者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è<名>古代一种弹拨乐器,一般有二十五根弦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王鼓~。
【瑟瑟】⒈风声。⒉一种碧绿色的宝石。也指碧绿色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