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á(1)昆虫、爬行动物等行动或人用手和脚一起着地向前移动:蝎子~进了墙缝|这孩子会~了。(2)抓着东西往上去;攀登:~树|~绳|~山◇墙上~满了藤蔓。
【爬虫】爬行动物的旧称。
【爬犁】【扒犁】<轻><方>雪橇(qiāo)。
【爬山虎】(1)落叶藤本植物,叶子互生,叶柄细长,花浅绿色。结浆果,球形。茎上有卷须,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。(2)<方>山轿。
【爬行】(1)爬:~动物。(2)比喻墨守陈规,仿效别人的作法,慢腾腾地干:~思想。
【爬行动物】脊椎动物的一纲,身体表面有鳞或甲,体温随着气温的高低而改变,用肺呼吸,卵生或卵胎生,无变态,如蛇、蜥蜴、龟、鳖、玳瑁等。旧称爬虫。
【爬泳】游泳的一种姿势,身体俯卧在水面,两腿打水,两臂交替划水。用这种姿势游泳,速度最快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ěr①<名>耳朵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闻寡人之~者,受下赏。”《陋室铭》:“无丝竹之乱~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事不目见~闻,而臆断其有无,可乎?”②<名>形状像耳朵的东西。如“木耳”、“银耳”③<动>听说;耳闻。《汉书·外戚传》:“又~曩者所梦日符。”④兼词,相当于“而已”,译作“罢了”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,直好世俗之乐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荆州之民附操者,逼兵势~,非心服也。”⑤<助>表示肯定。《察今》:“古今一也,人与我同~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田横,齐之壮士~。”⑥<形>位置在两旁的。“耳门”、“耳房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āo①<动>挠,用手指甲轻抓。《盐铁论·利议》:“议论无所依,如膝痒而~背。”②<动>通“骚”,动乱;扰乱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凯传》:“既不爱民,务行威势,所在~扰,更为烦苛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āi两颊的下半部。
【腮帮子】<口>腮。
【腮颊】腮。
【腮腺】两耳下部的唾液腺,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,所分泌的唾液含大量的消化酶。也叫耳下腺。参看〖唾液腺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