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ā①<名>一种大蛇,篆体巴字似蛇形。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~蛇食泉,三岁而其骨。”②<名>古国名。《过秦论》:“西举~蜀。”③<动>热切盼望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~到东京时,我自赏你。”④<动>紧贴;靠近。《孙吾空三打白骨精》:“前不~村,后不靠店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gāo①<形>高,与“低”、“矮”、“下”相对。《涉江》:“山峻~而蔽日兮,下幽晦以多雨。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天~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。”②<动>加高;抬高。《促织》:“欲居之以为利,而~其直,亦无售者。”③<动>重;推崇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夫迷途知返,往哲是与;不远而复,先典攸~。”④<名>高度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~万仞。”《核舟记》: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~可二黍许。”⑤<名>高处。《劝学》:“登~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登~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”⑥<形>指品级地位高;尊贵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居庙堂之~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《滕阁王序》:“千里逢迎,~朋满座。”⑦<形>高明;高尚。《五蠹》:“轻辞天子,非~也,势薄也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~义也。”⑧<副>高度。《东方朔》:“朔文辞不逊,~自称誉,上伟之。”⑨<形>大。《鸿门宴》:“劳苦而功~如此。”又专指大年龄《醉翁亭记》:“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~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”⑩<形>高亢;响亮。鲍照《代堂上歌行》:“筝笛更弹吹,~唱相追和。”⑾<形>热烈;盛大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饮酒~会。”⑿<动>高出;超出。《张衡传》:“虽才~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”⒀<形>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素不相识,去问官人~姓大名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wàng①<动>远望;远看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跂而~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”②<动>盼望;希望;期望。《鸿门宴》:“日夜~将军至,岂敢反乎?”③<动>埋怨;怨恨;责怪。《书博鸡者事》:“敢用是为怨~。”④<名>月光满盈时,即农历每月十五日。《赤壁赋》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~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”⑤<名>名望;声望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先达德隆~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。”
【望洋】仰视的样子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shàng①<名>上面;位置在高处的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辍耕之垄~,怅恨久之。”《墨池记》:“新城之~。有池洼然而方以长。”②<形>等级高的;质量高的;上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拜相如为~大夫。”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,受~赏。”③<名>地位高的人;主持、领导的人。《谋攻》:“~下同欲者胜。”特指君主、帝王。《周亚夫军细柳》:“~自劳累。”《东方朔》:“~伟之。”④<形>时间或次序在前的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~称帝喾,下道歉齐桓,中述汤武。”《陌上桑》:“东方千余骑,夫婿居~头。”⑤<动>上升;登上。《陈情表》:“郡县逼迫,催臣~道。”《游黄山记》:“十里,~黄泥冈。”⑥<副>向上。《鸿门宴》:“哙遂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视项王,头发~指,目眦尽裂。”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~不臣于王,下不治其家,中不索交诸侯。”⑦<动>献上;送上;呈上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乃敢~壁。”《狱中杂记》:“狱辞~。中有立决者。”⑧<动>向上;走向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~堂拜阿母。”《柳敬亭传》:“始复~街头理其故业。”⑨<动>装上;加上。《冯婉贞》:“以枪~刺刀相博击。”⑩<动>通“尚”。崇尚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~农除未,黔首是富。”
shǎng<名>上声。汉语声调之一。钟嵘《诗品序》:“至平~去入,则余病未能。”
【上足】⒈徒弟的美称,相当于“高足”。⒉指骏马。
【上手】⒈技艺高超的人;高手。⒉先例;榜样。⒊先前经手的人。⒋较尊的位置;处在较尊的位置上的人。
【上头】⒈首位;第一。⒉古代男子束发加冠或女子束发插笄,是成年人象征。娼妓初次接客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