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án①<名>方向,同“北”相反。《过秦论》:“~取汉中,西举巴蜀。”②<动>向南走。《墨子·贵义》:“~之人不得北,北之人不得~。”③<名>古代乐舞名称。《诗经·鼓钟》:“以雅以~。”
nān见“南无”。
【南冠】楚人冠名。后借把羁留异地或作为囚犯的代称。
【南柯梦】比喻空幻和富贵得失天常。
【南亩】南面田地向阳,利于农作物生长,故古代农田多向南开。后泛指农田。
【南云】南飞的云,古诗文中常借以表达思亲、怀乡之情。
【南枝】南向的树枝,后常借指故乡。
【南无】又写作“南膜”,梵语音译字。佛教用语,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ī①<名>从树干生出的枝条。《惠崇<春江晚景>》:“竹外桃花三两~。”
【又】<动>生出枝节。《爱莲说》: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~。”②<名>分枝。《荀子·效儒》:“故以~代主而非越也。”③<形>分散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心~则无知。”④<动>通“支”。抵拒;支持。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蔡卫不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běi①<名>北方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本在冀州之南,河旧之~。”②<动>向北行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军破,必~还。”③<动>打了败仗往回跑。《垓下之战》:“未尝败~。”④<名败逃者>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有余力而制其弊,追亡逐~。”
【北面】旧时君见臣,尊见卑,长见幼均南面而坐,因此北面指向人称臣或拜师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ī①<名>从树干生出的枝条。《惠崇<春江晚景>》:“竹外桃花三两~。”
【又】<动>生出枝节。《爱莲说》: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~。”②<名>分枝。《荀子·效儒》:“故以~代主而非越也。”③<形>分散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心~则无知。”④<动>通“支”。抵拒;支持。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蔡卫不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