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í[低徊]见〖低回〗。另见huái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cháng消化器官的一部分,形状象管子,上端连胃,下端通肛门,分小肠、大肠两部分。起消化和吸收作用。通称肠子,也叫肠管。
【肠断】形容极度悲痛。
【肠儿】用肠子制成的食品:腊~|香~。
【肠梗阻】病,由肠内异物堵塞、肠肌痉挛等引起。症状是腹部膨胀、剧烈腹痛、呕吐等。也叫肠阻塞。
【肠骨】见〖髂qià骨〗。
【肠管】肠。
【肠激酶】肠液中的酶,主要来自十二指肠,能使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变为胰蛋白酶。
【肠结核】病,由结核菌侵入肠部引起。症状是腹痛、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、大便中有时有脓血。
【肠绒毛】小肠内壁黏膜上象绒毛的组织,内含小血管,有吸收养料的作用。
【肠伤寒】伤寒。
【肠套叠】病,肠子的一段套入另一段的腔内,引起肠子的堵塞。症状是突然腹痛、呕吐、大便带血等。
【肠系膜】腹膜的一部分,包在小肠和大肠的外面,把肠连接在腹腔的后壁上。
【肠线】外科手术用的一种缝线。用羊肠壁组织制成。可被机体组织溶化而吸收。
【肠炎】肠黏膜的炎症,通常多指小肠黏膜的炎症。症状是腹痛、发烧、腹泻。
【肠液】由小肠黏膜腺分泌的消化液,含有很多种酶,能进一步消化食物中的糖类、脂肪等。
【肠衣】用火碱脱去脂肪晾干的肠子,一般用羊肠或猪的小肠等制成,可用来灌香肠,做羽毛球拍的弦、缝合伤口的线等。
【肠痈】中医指阑尾炎。
【肠子】肠的通称。
【肠阻塞】见〖肠梗阻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shāng①<动>杀伤。《五蠹》:“共工之战,铁铦短者乎敌,铠甲不坚者~乎体。”②<动>受伤。《国殇》:“左骖殪兮右刃~。”《子鱼论战》:“公~股。”③<动>伤害;损害。《出师表》:“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~先帝之明。”《唐翁猎虎》:“近城有虎暴,~猎户数人。”《朝天子·咏喇叭》:“眼见的吹翻了这家,吹~了那家。”④<动>妨害;妨碍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何~乎?亦各言其志也。”⑤<动>伤心;悲伤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时人~之,为诗云乐尔。”柳永《雨霖铃》:“多情自古~离别,更那堪冷落清秋节!”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:“人世几回~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。”
【又】〈形为动〉为……而悲伤。《董宣执法》:“帝~之。曰:‘董宣廉洁,死乃知之’”。⑥<名>丧事。《管子·君臣》:“是故明君饰食饮吊~之礼。”⑦<副>太;过于。李商隐《俳谐》:“柳讶眉~浅,桃猜粉太轻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qì①<名>云气;空气。《鸿门宴》:“吾令人望其~,皆龙虎,成五采。”《狱中杂记》:“屋极有窗以达~。”②<名>气候;天气。《采草药》:“此地~之不同也。”③<名>景象;景色。《饮酒》:“山~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”④<名>气息;呼吸。《陈情表》:“但以刘日薄西山,~息奄奄。”⑤<名>气味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矢溺皆闭其中,与饮食之~相薄。”⑥<名>中医指责的元气。《柳毅传》:“闻子之说,~血俱动。”⑦<名>气势;气概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夫战,勇~也。一鼓作~。”
【又】使气;任性;使性子。《周处》:“周处年少时,凶强侠~,为乡里所患。”⑧<名>气节;志气。《出师表》:“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宏志士之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