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ī①<动>依靠;依托。《小石潭记》: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~。”②<动>帮助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声~咏,律和声。”③<动>依从;应允。《窦娥冤》:“有一事肯~窦娥,便死而无怨。”④<介>依照;按照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~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”
【依稀】模糊;不清晰。
【依依】⒈轻柔的样子。⒉茂盛的样子。⒊留恋不舍的样子。⒋仿佛;好像;隐约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ú见〖葫芦〗。
【葫芦】<轻>(1)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蔓生,叶子互生,心脏形,花白色。果实中间细,象两个球连在一起,表面光滑,可做器皿,也供玩赏。(2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
【葫芦科】双子叶植物的一科,多数为草本,少数为灌木,有卷须,叶子互生,有柄,花单性,极少数是两性,是实是浆果。葫芦、南瓜、冬瓜、西瓜都属葫芦科。
【葫芦藓】苔藓植物,植株矮小,有直立的茎,茎上生着许多鲜绿色的小叶,叶片很薄,雌雄异株,没有根,只有丝状的假根生在土壤里。
【葫蔓藤】见〖钩吻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lǔ见下。另见lú。
【芦根】芦苇的地下茎,中医用做利尿剂和清热解毒剂。
【芦沟桥】也作卢沟桥。在北京市广安门西南,跨永定河上。初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年(1192年)。1937年7月7日我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,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。
【芦沟桥事变】见〖七七事变〗。
【芦花】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。
【芦荟】常绿植物,叶子大,长披针形,肉质肥厚。产于地中海沿岸和热带地方,我国华南地区也有。植物体所含液汁可以入药,有催泻、健胃、通经等作用。
【芦笙】我国苗、侗等少数民族的吹管乐器,由芦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木制的座子上制成。
【芦笙舞】我国苗族民间舞蹈。也叫踩芦笙。男子吹芦笙而舞,腿部动作丰富,带有竞赛性质。侗、壮、水、彝族也有这种舞蹈形式,舞法各具特点。
【芦苇】多年生草本植物,多生在水边,叶子披针形,茎中空,光滑,花紫色,花的下面有很多丝状的毛。茎可以编席,也可以造纸。也叫苇或苇子。
【芦席】用苇篾编成的席子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huà①<动>描绘;绘画。《战国策·画蛇添足》:“请~地为蛇,先成者饮酒。”②<名>图画。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江山如~,一时多少豪杰。”③<名>汉字的笔画。《核舟记》:“细若蚊足,勾~了了。”④<动>划;划分。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:“~为九州。”《琵琶行》:“曲终收拨当心~。”⑤<动>谋划;筹画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以鲁肃为赞军校尉,助~方略。”
【又】<名>计策。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谋臣献~。”
【画饼】比喻徒有虚名,无补于实用。
【画一】整齐,明白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