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áo皋陶(gāoyáo),上古人名。另见táo。
【陶瓷】陶器和瓷器的统称。
【陶管】用黏土制成的管子,内外涂釉,烧至1,250°——1,300℃而成。主要用做排除废水的管道。通称缸管。
【陶钧】<书>(1)制陶器时所用的转轮。(2)比喻造就人材。
【陶粒】一种建筑材料,颗粒状,表面坚硬,内部空隙很多,质地轻,能浮在水面。用含有氧化铁和有机物质的黏土烧制而成。用陶粒制造的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轻。
【陶器】用黏土烧制的器皿,质地比瓷器松软,具有吸水性,现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。
【陶然】形容舒畅快乐的样子。
【陶陶】形容快乐:其乐~。
【陶土】烧制陶器或粗瓷器的高岭土。
【陶冶】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,比喻给人的思想、性格以有益的影响。
【陶铸】<书>(1)烧制陶器和铸造金属器物。(2)比喻造就人才。
【陶醉】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róng熔化:~点|~焊|~炉。
【熔点】固体开始熔化为液体时的温度。各种物质的熔点不同,例如冰的熔点是0℃,铅的熔点是327.5℃。
【熔断】(1)加热使金属片或金属丝断开。(2)金属片或金属丝受热断开。
【熔断器】一种串接在电路上起保护作用的电器。电路中发生短路或负载过大时,其可熔元件(俗称保险丝)即被熔断,从而切断电路,限制故障范围,使电气设备不致损坏。
【熔化】固体加热到一定的程度变成液体,例如铁加热至1,530℃以上就熔化成铁水。大多数物质熔化后,体积都膨胀。也叫熔融。
【熔剂】熔炼、焊接或锻接时,为了促进原料、矿石或金属的熔化,而加进的一些物质,如石灰石、二氧化硅等。
【熔解热】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熔点时,从固态变成液态所需要吸收的热量,叫做这种物质的熔解热,例如要一克在0℃的冰化为水,需要吸收八十卡的热,八十卡就是冰的熔解热。
【熔炉】(1)熔炼金属的炉子。(2)比喻锻炼思想品质的环境:革命的~。
【熔融】见〖熔化〗。
【熔岩】从火山或地面的裂缝中喷出来或溢出来的高温岩浆。冷却后凝固成岩石。
【熔岩高原】表层被火山喷出的基性熔岩所覆盖的高原。如我国的张北高原。
【熔铸】熔化并铸造:~生铁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gǔ①<名>鼓,一种打击乐器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百姓闻王钟~之音,管籥之音。”②<名>鼓乐声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噌吰如钟~不绝。”③<名>战鼓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瑜等率轻锐继其后,雷~大进。”④<动>击鼓进军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战于长勺。公将~之。”⑤<动>弹奏、敲击(乐器)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何以能~乐也?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~瑟。”⑥<动>挥动;振动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乃市井~刀之屠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微风~浪,水石相搏。”⑦<动>隆起;凸出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遂~吻奋爪以向先生。”⑧<量>古代夜间计时单位“更”的代称,一鼓即一更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四~,愬至城下,无一人知者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ù<动>铸造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:“~刑鼎,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