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āo①<形>高,与“低”、“矮”、“下”相对。《涉江》:“山峻~而蔽日兮,下幽晦以多雨。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天~地迥,觉宇宙之无穷。”②<动>加高;抬高。《促织》:“欲居之以为利,而~其直,亦无售者。”③<动>重;推崇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夫迷途知返,往哲是与;不远而复,先典攸~。”④<名>高度。《愚公移山》:“太行、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~万仞。”《核舟记》: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,~可二黍许。”⑤<名>高处。《劝学》:“登~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”《滕王阁序》:“登~作赋,是所望于群公。”⑥<形>指品级地位高;尊贵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居庙堂之~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《滕阁王序》:“千里逢迎,~朋满座。”⑦<形>高明;高尚。《五蠹》:“轻辞天子,非~也,势薄也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~义也。”⑧<副>高度。《东方朔》:“朔文辞不逊,~自称誉,上伟之。”⑨<形>大。《鸿门宴》:“劳苦而功~如此。”又专指大年龄《醉翁亭记》:“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~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”⑩<形>高亢;响亮。鲍照《代堂上歌行》:“筝笛更弹吹,~唱相追和。”⑾<形>热烈;盛大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饮酒~会。”⑿<动>高出;超出。《张衡传》:“虽才~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”⒀<形>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素不相识,去问官人~姓大名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ái①<名>才能。《与吴质书》:“其~学足著书,美志不遂,良可痛。”
【又】<名意动>以……为才;认为……有才。《促织》:“有华阴令欲媚上官,以一头进,试使斗面~。”②<名>有才能的人。《六国论》:“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~。”③<副>刚刚;仅仅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初极狭,~通人。”④能“裁”。裁夺。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今有城市之邑七十,愿拜内之于王,惟王~之。”⑤通“财”。金仁杰《追韩信》三折:“恶了秦民,更掳掠民~。”
【才笔】文才。《魏书·裴延儁传》:“涉猎坟史,颇有~。”
【才力】1.财力。鲍照《芜城赋》:“孳货盐田,铲利铜山,~雄富,士马精妍。”2.才智与能力。《晋书·长沙王又传》:“又身长七尺五寸,开朗果断,~绝人,虑心下士。”
【才略】才干与谋略,也作“材略”。《汉书·杜周传》:“窍见朱博忠信勇猛,~不世出,诚国家雄俊之宝臣也。”
【才情】才思;才华。司空图《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》诗之五:“~百巧斗风光,却关雕花刻叶忙。”
【才人】1.有才能的人。王融《报范通直》:“三楚多秀士,江上复~。”2.宫中女官员,多为妃嫔的称号。杜甫《哀江头》:“辇前~带弓箭,白马嚼啮黄金勒。”3.宋元称编撰杂剧话本的作者或说话艺人为才人。
【才子】古指德才兼备的人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昔高阳氏有~八人……齐圣广渊,明允笃诚,天下之民谓之八恺。”
【才子佳人】称有才貌的男女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jí①<名>病;疾病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有~在腠里,不治将恐深。”②<动>生病;患病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寒暑不能使之~。”③<名>毛病;缺点。《公输》:“必为有窃~矣。”④<名>疾苦;痛苦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凡牧民者,必知其~。”⑤<动>疾苦;痛苦。《西门豹治邺》:“会长老,问民之所~苦。”⑥<动>痛心;憎恨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屈平~王听之不聪也。”⑦<动>妒忌;嫉妒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膑至,庞涓恐其贤于己,~之。”⑧<形>快;迅速。《触龙说赵太后》:“老臣病足,曾不能~走。”⑨<形>大;强;猛烈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顺风而呼,声非加~也,而闻者彰。”⑩<形>敏捷。王维《观猎》:“草枯鹰眼~,雪尽马蹄轻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ú①<名>脚。《劝学》:“假舆马者,非利~也,而致千里。”《郑人买履》:“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~而置之其坐。”②<名>动物的脚。《核舟记》:“细若蚊~,钩画了了。”③<名>器物的支撑部分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如此则荆吴之势强,鼎~之形成矣。”④<形>充足。《赵威后问齐使》:“是其为人,哀鳏寡,恤孤独,补不~。”⑤<形>满足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~。”《兰亭集序》:“快然自~。”⑥<副>足够。《鸿门宴》:“料大王士卒~以当项王乎?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兵精粮多,~以立事。”⑦<副>值得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不~为外人道也。”《〈论语〉十则》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不~观也已。”
【足下】⒈称对方的敬词。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为足下。⒉脚下;立足的地方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