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ēn①<形>水深,与“浅”相对。《滕王阁序》:“地势极而南溟~。”②<形>深远,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大。《口技》:“遥闻~巷中犬吠。”《游园》:“人立小庭~院。”③<形>时间久。《琵琶行》:“夜~忽梦少年,梦啼妆泪红阑干。”④<形>程度深。《扁鹊见蔡桓公》:“君之病在肠胃,不治将益~。”⑤<形>苛刻;严厉;刻毒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秦之遇将军可谓~矣。”⑥<形>深刻;深入。《过秦论》:“~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。”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此所以学者不可不~思而慎取之也。”⑦<形>茂盛。《春望》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~。”⑧<副>很;非常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子布、元表诸人各顾妻子,挟持私虑,~失孤望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óu①<动>应答。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:“无言不~。”②<动>售,卖出去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酒~数倍。”③<名>仇敌,仇人。《秦始皇本纪》:“属疏远,相攻击如~。”④<动>校对,校勘。《后汉书·和熹邓皇后纪》:“诣东观~校传记。”
【雠校】校对文字。
【雠隙】仇恨。《后汉书·南匈奴传》:“往者,匈奴数有乖乱,呼韩邪、郅支自相~。”
【雠衅】1.仇恨与裂痕。《后汉书·南匈奴传论》:“~既深,互伺便隙。”2.敌人的破绽。潘岳《杨荆州诔》:“将乘~,席卷南极。”
【雠夷】形容直视不言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:“啮缺继以~,被衣行歌而去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dà①<形>与“小”相对。《鸿门宴》:“~行不顾细谨。”②<形>重要的;重大的。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:“故天将降大~任于斯人。”③<形>年长的;排列第一的。《木兰诗》:“阿爷无~儿,木兰无长兄。”④<副>表示范围广,数量多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于是乃置酒~会宾客。”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~庇天下寒士俱欢颜。”⑤<副>表示程度深。《董宣执法》:“帝~怒,召宣,欲箠杀之。”
tài①通“太”,最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~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。”②通“泰”,安定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故儒术诚行,则天下~而富。”
【大方】大道理。引申为专家、内行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吾长见笑于~之家。”
【大成】1.太平,和平。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归之而质其大子,必得~。”2.大有成就。《老子·四十五章》:“~若缺,其用不敝。”3.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孔子这谓集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èn①<形>不满意;遗憾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辍耕之垄上,怅~久之。”《伶官传序》:“此三者,吾遗~也。”②<名>怨恨;仇恨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而~贯肌骨,亦何能愧避?”《秋声赋》:“念谁为这戕贼,亦何~乎秋声。”
【辨】憾,恨,怨。“憾”和“恨”是同义词,都表示遗憾。先秦一般用“憾”,汉以后多用“恨”。“怨”和“恨”不是同义词。在古书中“怨”表示仇视、怀恨,“恨”不表示仇视、仇恨。只有“怨恨”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意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