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uí①<动>旋转;回旋。《三峡》:“春冬之时,则素湍绿潭,~清倒影。”②<动>运转;运行。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虎鼓瑟兮鸾~车。”③<动>掉转;改变方向。《卖炭翁》:“手把文书口称敕,~车叱牛牵向北。”④<形>回环;曲折。《阿房宫赋》:“廊腰缦~,檐牙高啄。”⑤<动>返回;回归。《回乡偶书》:“少小离家老大~。”⑥<动>回复;答复。《柳毅传》:“脱获~耗,虽死必谢。”⑦<形>奸邪。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“淑人君子,其德不~。”⑧<量>次。杜甫《漫兴》:“渐老逢春能几~?”
【回风】旋风。
【回肠】心中辗转,比喻离愁不解。
【回天】⒈比喻权势大。⒉古代称皇帝为天,凡能谏止皇帝改变主意的叫回天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áng消化器官的一部分,形状象管子,上端连胃,下端通肛门,分小肠、大肠两部分。起消化和吸收作用。通称肠子,也叫肠管。
【肠断】形容极度悲痛。
【肠儿】用肠子制成的食品:腊~|香~。
【肠梗阻】病,由肠内异物堵塞、肠肌痉挛等引起。症状是腹部膨胀、剧烈腹痛、呕吐等。也叫肠阻塞。
【肠骨】见〖髂qià骨〗。
【肠管】肠。
【肠激酶】肠液中的酶,主要来自十二指肠,能使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变为胰蛋白酶。
【肠结核】病,由结核菌侵入肠部引起。症状是腹痛、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、大便中有时有脓血。
【肠绒毛】小肠内壁黏膜上象绒毛的组织,内含小血管,有吸收养料的作用。
【肠伤寒】伤寒。
【肠套叠】病,肠子的一段套入另一段的腔内,引起肠子的堵塞。症状是突然腹痛、呕吐、大便带血等。
【肠系膜】腹膜的一部分,包在小肠和大肠的外面,把肠连接在腹腔的后壁上。
【肠线】外科手术用的一种缝线。用羊肠壁组织制成。可被机体组织溶化而吸收。
【肠炎】肠黏膜的炎症,通常多指小肠黏膜的炎症。症状是腹痛、发烧、腹泻。
【肠液】由小肠黏膜腺分泌的消化液,含有很多种酶,能进一步消化食物中的糖类、脂肪等。
【肠衣】用火碱脱去脂肪晾干的肠子,一般用羊肠或猪的小肠等制成,可用来灌香肠,做羽毛球拍的弦、缝合伤口的线等。
【肠痈】中医指阑尾炎。
【肠子】肠的通称。
【肠阻塞】见〖肠梗阻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bǎi①<数>十个十。②<数>概数。《谋攻》:“是故~战~胜,非善之善者也。”
【百司】朝中大臣、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uǎn①<动>转动;辗转。《孔雀东南飞》:“表雀白鹄舫,四角龙子幡,婀娜随风~。”《促织》:“~侧床头,唯思自尽。”②<动>回转;拐弯。《过秦论》:“率疲弊之卒,将数百之众,~而攻秦。”《醉翁亭记》:“峰回路~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。”③<动>迁徙;移动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号呼而~徙,饥渴而顿踣。”④<动>转向。《琵琶行》:“却坐促弦弦~急。”⑤<动>调任。《张衡传》:“再~复为太史令。”
zhuàn①<动>旋转。《琵琶行》:“~轴拨弦三两声,未成曲调先有情。”②<量>旋转一圈叫一转,动作往返完成一次也叫转。《木兰诗》:“策勋十二~,赏赐百千强。”③<动>鸣叫声的回转。《与朱元思书》:“蝉则千~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。”
【转漕】运粮。车运叫转,水运叫漕。
【转蓬】草丛随风摇动。后比喻身世飘零,行踪不定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