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ān①<动>飞;鸟飞。王维《辋川闲居》:“青菰临水映,白鸟向山~。”②<动>翻动;飘动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:“风掣红旗冻不~。”③<动>翻动。《红楼梦》:“王夫人取时,~寻了半日。”④<动>翻倒;倾覆。《琵琶行》:“血色罗裙~酒污。”⑤<动>越过。《明湖居听书》:“及至~到傲来峰顶。”⑥<副>反而;反倒。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:“到乡~似烂柯人。”⑦<动>依照曲调写作曲词。《琵琶行》:“为君~作琵琶行。”⑧<动>翻译。《旧唐书·姚崇传》:“姚兴执本与什对~。”⑨<动>演奏。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:“五十弦~塞外声,沙场秋点兵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áng消化器官的一部分,形状象管子,上端连胃,下端通肛门,分小肠、大肠两部分。起消化和吸收作用。通称肠子,也叫肠管。
【肠断】形容极度悲痛。
【肠儿】用肠子制成的食品:腊~|香~。
【肠梗阻】病,由肠内异物堵塞、肠肌痉挛等引起。症状是腹部膨胀、剧烈腹痛、呕吐等。也叫肠阻塞。
【肠骨】见〖髂qià骨〗。
【肠管】肠。
【肠激酶】肠液中的酶,主要来自十二指肠,能使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变为胰蛋白酶。
【肠结核】病,由结核菌侵入肠部引起。症状是腹痛、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、大便中有时有脓血。
【肠绒毛】小肠内壁黏膜上象绒毛的组织,内含小血管,有吸收养料的作用。
【肠伤寒】伤寒。
【肠套叠】病,肠子的一段套入另一段的腔内,引起肠子的堵塞。症状是突然腹痛、呕吐、大便带血等。
【肠系膜】腹膜的一部分,包在小肠和大肠的外面,把肠连接在腹腔的后壁上。
【肠线】外科手术用的一种缝线。用羊肠壁组织制成。可被机体组织溶化而吸收。
【肠炎】肠黏膜的炎症,通常多指小肠黏膜的炎症。症状是腹痛、发烧、腹泻。
【肠液】由小肠黏膜腺分泌的消化液,含有很多种酶,能进一步消化食物中的糖类、脂肪等。
【肠衣】用火碱脱去脂肪晾干的肠子,一般用羊肠或猪的小肠等制成,可用来灌香肠,做羽毛球拍的弦、缝合伤口的线等。
【肠痈】中医指阑尾炎。
【肠子】肠的通称。
【肠阻塞】见〖肠梗阻〗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
jiǎo①<动>搅扰;打搅干扰。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》:“~俺弟们吃酒。”②<动>搅拌;拌和。《智取生辰纲》:“把瓢去兜时,药已~在酒里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dǔ(~儿)肚子:羊~儿|拌~丝儿。另见dù。
【肚带】围绕着骡马等的肚子,把鞍子等紧系在背上的皮带。
【肚皮】<方>腹部;肚子。
【肚脐】(~儿)肚子中间脐带脱落的地方。也叫肚脐眼儿。
【肚子】1(dǔzi)用做食物的动物的胃:猪~。
【肚子】2(dùzi)腹①的通称。(2)物体圆而凸起象肚子的部分:腿~。来源: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