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ǎn①<动>仰卧;又为仰面向后倒,与“仆”相对。《窦娥冤》:“人拥的我前合后~。”②<动>信息;停止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为义~兵,造兵之本也。”
【偃蹇】⒈高耸的样子。⒉高傲的样子。
【偃息】安卧。
【偃仰】⒈悠闲安逸的样子。⒉仰面倒下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qí①<名>旗子;旗帜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~靡,故逐之。”②<名>表识;标志。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衣,身之章也;佩,衷之~也。”③<名>幌子;招子。《江南春绝句》:“千里莺啼绿映红,水村山郭酒~风。”④<名>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,分为黄、白、红、蓝、镶黄、镶白、镶红、镶蓝八旗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wò①<动>伏在矮而小的桌子上睡觉。《左忠毅公逸事》:“庑下一生伏案~,文方成草。”②<动>睡;躺。《促织》:“东曦既驾,僵~长愁。”③<动>趴伏。《清平乐·村居》:“最喜小儿无赖,溪头~剥莲蓬。”④<动>平放着。《核舟记》:“舟尾横~一楫。”
【卧龙】比喻隐居或尚示崭露头角的想不出人才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gǔ①<名>鼓,一种打击乐器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百姓闻王钟~之音,管籥之音。”②<名>鼓乐声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噌吰如钟~不绝。”③<名>战鼓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瑜等率轻锐继其后,雷~大进。”④<动>击鼓进军。《曹刿论战》:“战于长勺。公将~之。”⑤<动>弹奏、敲击(乐器)。《庄暴见孟子》:“何以能~乐也?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与赵王会饮,令赵王~瑟。”⑥<动>挥动;振动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臣乃市井~刀之屠。”《石钟山记》:“微风~浪,水石相搏。”⑦<动>隆起;凸出。《中山狼传》:“遂~吻奋爪以向先生。”⑧<量>古代夜间计时单位“更”的代称,一鼓即一更。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:“四~,愬至城下,无一人知者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