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彫diāo
〈动〉
(1)(雕的异体字)
(2)雕刻,刻镂[carve]
彫,琢文也。从彡,周声。——《说文》
彫,镂也。——《释言》
朽木不可彫也。——《论语》。
(3)又如:彫本(刻板印刷的书);彫玉(刻有花纹的玉石);彫像(彫刻的人像)
(4)用彩画装饰[decorate]
彫,画也。——《广雅》
厚敛以彫墙。——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。注:“画也。”
天子彫弓。——《荀子·大略》
尻乎彫俎之上。——《庄子·达生》。释文:“画饰之俎也。”
(5)又如:彫弓(有彩绘的弓);彫服(漆绘文采的盛箭器);彫楹(刻绘文采的屋柱);彫云(彩云)
(6)通“凋”。草木衰落;损伤;衰败[wither;decay;decline]
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。——《论语·子罕下》
今宫室崇侈,民力彫尽,怨讟(dú怨恨)并作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八年》
臣恐民力彫尽,下不堪命也。——《三国志·栈潜传》
(7)又如:彫散(凋零离散);彫衰(凋败。衰败);彫破(残破)
(8)用同“叼”。用嘴衔住[holdinthemouth]
只变作一个饿老鹰,彫了他的衣服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chóng㈠①<名>爬虫,昆虫,虫子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~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死肌,杀三~。”②<名>动物的总称。《女娲补天》:“狡~死,颛民生。”
huǐ㈡<名>毒蛇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羽山……无草木,多蝮~。”(蝮虫:蝮蛇。)
【注】虫,“蟲”,原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。“虫”为㈡义,音huǐ;“蟲”为㈠义音chóng。今“蟲”简化为“虫”。
【虫沙】旧时比喻战死的士兵或罹难的百姓。罗隐《投湖南于常侍启》:“物汇虽逃于刍狗,孤寒竟陷于~。”(物汇:物类,指万物。)
【虫书】1.秦代文字八种之一。因像鸟形,故名。2.指虫子蛀蚀的痕迹曲屈像篆书。
【虫豸】1.泛指昆虫类小动物。班固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:“~谓之孽。”2.比喻下贱人(骂人的话)。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薛综传》:“日南郡男女倮体,不以为羞。由此言之,可谓~,有靦面目耳。”(靦:羞愧。)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uàn①<名>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。《张衡传》:“饰以~文山龟鸟兽之形。”②<名>印章。如官员接任称接“接篆”,暂时代理官职称“摄篆”。
【篆刻】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kè①<动>刊刻;雕刻。《核舟记》:“右~‘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’。”②<名>刻在木、骨、石、玉等上面的字画等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是日观道中石~,自唐显庆以来,其远古~尽漫失。”③<动>刻画;表现。《马伶传》:“引商~羽,抗坠疾徐,并称善也。”④<名>时刻。古代用漏壶计时,一昼夜分为一百刻,一刻相当于今天十四多分钟。
【引】<名>短暂的时间。《芙蕖》:“是芙蕖也者,无一时一~不适耳目之观。”
【刻日】限定日期。
【刻深】⒈严酷;苛刻。⒉指文字古奥峭拔。
【刻削】⒈雕刻。⒉剥夺;侵害。⒊生活俭约。
【刻意】⒈克制意欲。⒉专心一意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