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áng<名>一种野兽,形状略像狗,昼伏夜出,性情凶残。比喻凶狠、贪婪。《鸿门宴》:“夫秦王有虎~之心,杀人如不能举,刑人如恐不胜。”
【狼烟】古代边关报警时烧起的烟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ūn①<动>吞下;整个地咽下。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主上屈法申恩,~舟是漏。”②<动>容纳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衔远山,~长江。”③<动>忍受冤苦不发作。《促织》:“成顾蟋蟀笼虚,则气断声~,亦不复以儿为念。”④<动>吞并;兼并。《过秦论》:“~二周而忘诸侯。”
【吞声】心中怨恨不敢作声,也指无声地悲泣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ǔ①<名>老虎。《周处》:“又义兴水中有蛟,山中有白额~并皆暴犯百姓。”②<形>比喻凶狠残暴。《屈原列传》:“秦,~狼之国,不可信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曹公,豺~也,挟天子以征四方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yān<名>喉咙。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~已绝,血从鼻耳出。”
yàn<动>吞食。《汉书·苏建传》:“天雨雪,武卧齧雪与旃毛并~之,数日不死。”
yè<形>声音阻塞而低微。《石壕吏》:“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~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