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uǐ①<名>水。《劝学》:“冰,~为之,而寒于~。”②<名>河流。《登泰山记》:“泰山之阳,汶~西流。”③<名>泛指水域。《赤壁之战》:“刘备、周瑜~陆并进,追操至南郡。”④<名>水灾。《女娲补天》:“~浩洋而不息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uǒ①<名>火;火焰。《五蠹》:“有圣作,钻燧取~以化腥臊。”②<形>比喻紧急,急迫。武则天《腊日宣诏幸上苑》:“明朝游上苑,~速报春知。”③<形>比喻激动、暴躁、愤怒。白居易《感春》:“忧喜皆心~。”④<名>古代军队的建制单位,十人为“火”。柳宗元《段太尉事状》:“皆解甲,散还~伍中。”⑤<名>同“伙”,同伴。《木兰诗》:“出门看~伴,~伴皆惊惶,。”⑥<名>古代星名,又叫“心宿”。《诗经·七月》:“七月流~,九月授衣。”⑦<名>五行之一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五行,一曰水,二曰~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bīng①<名>兵器;武器。《殽之战》:“束载、厉~、秣马矣。”《过秦论》:“斩木为~,揭竿为旗。”②<名>军队;士兵。《谋攻》:“不战而屈人之~。”③<名>战争;军事。《论积贮疏》:“~旱相乘,天下大屈。”《教战守策》:“昔者先王知~之不可去也。”④<名>战略。《谋攻》:“战上~伐谋。”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chóng㈠①<名>爬虫,昆虫,虫子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古人之观于天地、山川、草木、~鱼、鸟兽,往往有得。”《捕蛇者说》:“去死肌,杀三~。”②<名>动物的总称。《女娲补天》:“狡~死,颛民生。”
huǐ㈡<名>毒蛇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羽山……无草木,多蝮~。”(蝮虫:蝮蛇。)
【注】虫,“蟲”,原是音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。“虫”为㈡义,音huǐ;“蟲”为㈠义音chóng。今“蟲”简化为“虫”。
【虫沙】旧时比喻战死的士兵或罹难的百姓。罗隐《投湖南于常侍启》:“物汇虽逃于刍狗,孤寒竟陷于~。”(物汇:物类,指万物。)
【虫书】1.秦代文字八种之一。因像鸟形,故名。2.指虫子蛀蚀的痕迹曲屈像篆书。
【虫豸】1.泛指昆虫类小动物。班固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:“~谓之孽。”2.比喻下贱人(骂人的话)。陈寿《三国志·吴书·薛综传》:“日南郡男女倮体,不以为羞。由此言之,可谓~,有靦面目耳。”(靦:羞愧。)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