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焮xìn
〈动〉
(1)炙;烧。灼烧,使受到灼热[burn]
司马、司寇,列居火道,行火所焮。——《左传·昭公十八年》
(2)又如:焮焮(彤红的火光)
词性变化
◎焮xìn
〈形〉
炽盛[flourish]
乱离方焮,忧虞匪歇。——晋·郭璞《答贾九州愁》
tiān①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是日也,~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”《秋声赋》:“其容清明,~高日晶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~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”②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~寒。”③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依乎~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”④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~奉我也。”《子鱼论战》:“隘而不列,~赞我也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此~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”⑤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“王者以民人为~,而民人以食为~。”
【天道】⒈自然规律。⒉天气。
【天府】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
【天光】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
【天理】⒈自然规律。⒉天然的组织结构。⒊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⒋上天主持的公道。
【天伦】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
【天年】自然寿命。
【天书】⒈帝王的诏敕。⒉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⒊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
【天作之合】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◎铄
鑠shuò
〈动〉
(1)(形声。从金,乐声。本义:熔化)
(2)同本义[melt]
铄,销金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流金铄石些。——《楚辞·招魂》
夫铄金在炉,庄蹻不顾。——《盐铁论·诏圣》
大热铄石流金。——《淮南子·诠言训》
人无筋骨之强,爪牙之利,故割革而为甲,铄铁而为刃。——《淮南子·兵略》
(3)又如:铄金(销熔金属);铄石流金(使金石熔化。比喻酷热。同“流金铄石”);铄化(熔化);铄金点玉(熔化金属,玷污美玉)
(4)销毁[destroy]
彼人含其明,则天下铄矣。——《庄子·胠箧》
(5)又如:铄绝竽瑟(完全销毁乐器)
(6)削弱[weaken]
秦先得齐宋,则韩氏铄,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。——《战国策》
(7)渗入[permeate]
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(8)毁谤[slander]。如:铄金毁骨(比喻毁谤太多,使人无以自存)
(9)同“烁”。灼烁,光彩夺目[blaze]。如:铄闪(闪烁);铄铄(光芒闪耀的样子)
词性变化
◎铄
鑠shuò
〈形〉
(1)明亮,光明[bright]
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,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。——魏·何晏《景福殿赋》
(2)又如:铄亮(非常明亮)
(3)美好的样子[fine]。如:铄懿渊积(德行美好,学问渊博)
(4)光辉美盛的样子[beautiful]。如:铄颖(光辉美盛,颖秀突出)
【
dì①<名>大地;地面。《赤壁赋》:“寄蜉蝣于天~,渺沧海之一粟。”②<名>土地;田地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殚其~之出,竭其庐之人。”③<名>领土;地域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今齐~方千里,百二十城。”④<名>处所;地方。《琵琶行》:“浔阳~僻无音乐。”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此~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”⑤<名>处境;境地。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~。”⑥<名>路程。《红楼梦》:“那轿夫抬进去。走了一射之~。”(一射之地:即一箭之地,约一百五十步。)⑦<名>底子。《林黛玉进贾府》:“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~大匾。”⑧<助>表示前面的词或短语状语。杜甫《陪柏中丞观宴将士》:“几时束翠节,特~引红妆。”冯梦龙《灌园叟晚逢仙女》:“忽~起一阵大风。”
【地镜】⒈地面的积水。⒉传说中的宝镜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