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í①<动>遗失;丢失。《过秦论》:“秦无亡矢~镞之费,而天下诸侯已困矣。”②<动>放弃;舍弃。《师说》:“小学而大~,吾未见其明也。”③<名>遗失的东西。《乐羊子妻》:“况拾~求利以污其行乎?”④<动>遗留。《伶官传序》:“此三者,吾~恨也。”
【又】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。《<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>序》:“否则不能继述先烈~志且光大之。”
wèi①<动>赠送。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公子闻之,往请,欲厚~之。”②<名>给予的东西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父母岁有裘葛之~。”
【遗风】流传下来的风尚。
【遗民】改朝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hèn①<形>不满意;遗憾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辍耕之垄上,怅~久之。”《伶官传序》:“此三者,吾遗~也。”②<名>怨恨;仇恨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而~贯肌骨,亦何能愧避?”《秋声赋》:“念谁为这戕贼,亦何~乎秋声。”
【辨】憾,恨,怨。“憾”和“恨”是同义词,都表示遗憾。先秦一般用“憾”,汉以后多用“恨”。“怨”和“恨”不是同义词。在古书中“怨”表示仇视、怀恨,“恨”不表示仇视、仇恨。只有“怨恨”二字连用时才有仇恨意思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zhōng①<动>终了;结束。《陈情表》:“祖母无臣,无以~余年。”②<动>坚持到底。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善始者实繁,克~者盖寡。”③<动>死。《桃花源记》:“未果,寻病~。”④<副>自始至终。《唐雎不辱使命》:“虽然,受地于先王,愿~守之,弗敢易。”⑤<副>终究;终归。《六国论》:“齐人未尝赂秦,~继五国迁灭。”⑥<形>全;整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~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”
【终古】⒈永远。⒉自古以来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
tiān①<名>天空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是日也,~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”《秋声赋》:“其容清明,~高日晶。”《敕勒歌》:“~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”②<名>天气;气候。《卖炭翁》: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~寒。”③<名>自然;本性。《庖丁解牛》:“依乎~理,批大郤,导大窾。”④<名>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。《殽之战》:“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,~奉我也。”《子鱼论战》:“隘而不列,~赞我也。”《垓下之战》:“此~亡我也,非战之罪也。”⑤<名>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“王者以民人为~,而民人以食为~。”
【天道】⒈自然规律。⒉天气。
【天府】自然条件优越,物产丰富,地势险要的地方。
【天光】日光。天空的景象。
【天理】⒈自然规律。⒉天然的组织结构。⒊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。⒋上天主持的公道。
【天伦】天然伦次,指兄弟。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。
【天年】自然寿命。
【天书】⒈帝王的诏敕。⒉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。⒊比喻难认、难懂的书和文字。
【天作之合】天生的配偶。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,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。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、特殊。来源: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(冯蒸主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