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史造句

1 唐天宝15年,安史之乱,叛军攻克潼关,唐皇李隆基伧惶西逃至兴平马嵬驿.

2 有道是,乱世用重典,自安史之乱起,唐史中有了不少凌迟记录。

3 我盛赞汉武帝以公主和亲匈奴,而换来的暂安,我痛恶商纣王因妲己而误国,我鄙视唐玄宗李隆基对杨玉环家族的偏幸,而至造成安史之乱。

4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,他感愤时艰,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。

5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,但安史之乱前后,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,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。

6 安史之乱中,杜甫四处漂泊,穷愁潦倒。

7 李白作品的大量散佚,自唐李阳冰始,至清人王琦及今人詹锳先生一直认为,原因在于安史之乱。

8 其后,安史大乱,中原板荡,国威不振……

9 并受安史之乱祸,险被流放夜色郎.

10 而安史乱后的四五年,王维虽尽力逃向空门,但其心灵并未真正逃离煎熬。

11 安史之乱,歌舞升平不再,诗风剧变,也才有了杜诗“痌瘝在抱”的重大转变,从这个意义而言,说安史之乱铸就了诗圣杜甫,是一点也不夸张的。

12 虽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出现了武氏专权,出现了唐玄宗娶儿媳妇为贵妃,导致了安史之乱,至于其它的风流韵事则层出不穷。

13 安史之乱后,百姓流离失所,民不聊生,最终使唐朝走向了灭亡。

14 本文认为粟末靺鞨被高句丽打败以后,主体部分降隋进入中原,后随安史乱军南下居于华北地区,多融入汉族之中。

15 安史之乱前夕的长安,如此浮华却缺乏真正的伟大!名来利往,人们的欲望在金色的王朝中起伏,于是,人类变的反倒比鬼怪更加危险。

16 安史之乱后,杜甫流离转徙,到达成都,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。

17 面对南诏与吐蕃的乱局,面对大唐帝国与大食帝国的怛罗斯之战,面对涂炭生灵的安史之乱,他又如何重写历史。

18 学子李正宏穿越重生回到唐朝,成了唐玄宗的太子李瑛,且看深知历史走向的他,如何执掌盛唐这艘艨艟巨舰,平“安史之乱”。

19 安史之乱之后,昔日强盛的李唐王朝开始走向没落之途,至于这场祸乱纠葛的原因,与其说是权臣谋逆导致的举国之乱,不如说在奢华糜烂的王朝背后,党羽之争如同一颗毒瘤,早已腐蚀着朝廷的根基。吴韵汐

20 安史之乱时,她从北方流落苏州,被迫堕入妓院,善歌能诗,才貌出众,为苏州绝色佳丽。

21 再如唐代名将高仙芝、封常清,在“安史之乱”爆发后受命扼守潼关,针对叛军兵锋甚锐、来势凶猛的实情,持重待机,坚壁不战。

22 ,以宋人的观点,乃安史之乱以后出现的藩镇割据自雄;但从幕府制度的意义上,它是渊源有自,并非唐代的新发明。

23 伯颜攻下南宋都城临安,史书称之为“九衢之市肆不移,一代之繁华如故”。

24 可是安史之乱,盛世不再,天下板荡。

25 安史乱后一甲子,大唐已不是那个万国来朝,四海宾服的大唐。

26 盖多年战乱如唐之安史之乱,非仅毁一代太平盛世归于艰虞,亦使传统礼乐社会及思想基础扫荡殆尽。

27 史书中的李隆基善骑射,通音律,早年英明果断,多才多艺,步入中年才怠问政事,宠幸宦官,专以声色为娱,导致著名的安史之乱。

28 宣宗年间,这是唐朝最后的统治时期了,即安史之乱后,大唐王朝逐渐走向没落,昔日大唐的歌舞升平繁华盛世也将随着舞女的容颜而逝去。

29 但是“安史之乱”以后,地方分离与民族分化则成为另一种现象,并最终导致五代十国的分立局面。

30 安史之乱对于诗歌来说,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.

31 直至安史之乱,唐玄宗仅带杨贵妃西逃,在马嵬坡兵谏时,杨贵妃被逼赐死,年方38岁。

32 但是,宦官真正的形成一股势力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则是在安史之乱后.

33 安史之乱后,中原饱受战乱之苦,江南地区正式成为经济中心,“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”,就此开始了延续千年的“南粮北调”格局。

34 八世纪时,由唐、新罗、日本、渤海等构成的东北亚世界基本形成,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东北亚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,本文就针对八世纪中叶以后唐罗间的政治交涉展开论述。

35 它上承安史之乱,下启朋党之争,中历藩镇割据,因而成为唐王朝重要的转折点。

36 安史之乱持续了数年,但最终还是被打压下去了.

37 据馆内讲解员介绍,“太白书屋还运用了幻影成像、水纹投影等现代技术,生动再现了李杜相会、李白戏权贵、金龟换酒、安史之乱等历史故事。

38 玄宗李隆基老来昏庸无道、贪恋美色、误用权奸李辅国,导致安史之乱,造成藩镇割据、边疆危急。

39 近日,该局以倡导“崇文、好学”的新学风为主导思想,县局纪委、政工部门精心组织,举办了岚皋公安史上首次民警学习笔记展评活动。

40 但唐朝真的是很包容,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“李光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