吏部造句

1 就是长公主的驸马,吏部侍郎谢崇正。

2 可是,我写小说的时候就碰到一个问题,天天让他在户部或吏部衙门里坐着,天天替皇帝看折子,未免太没有意思了。

3 顷之,为吏部尚书,衣冠属望,未及选举,仍疾,改除散骑常侍、左骁骑将军,未拜,卒,时年四十五。

4 近日严党威势日盛,内以辅臣自专,外有仇鸾响应,大臣们多有自保之心,吏部尚书夏邦谟斥道:“若何官?敢轻言立储!”。

5 1392年的一天,早朝快结束时,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,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,并由吏部审讯。

6 魏吏部骥请于朝,一清之后,御史何与其子竞复清之,何由是构祸而竞亦以此成孝子。

7 ‘民间人士稂莠不齐,操方言土语,恐污了圣上的耳朵,先要吏部审核。

8 或许是他的诗歌打动了吏部官员,庞锦还因此当上了浙江嘉兴府平湖县教谕。

9 孙鑨系明吏部尚书,原先墓前石人石马俱全,后此处已改办乡镇企业,面目搞得全非,如今尚一具石翁仲。

10 内调吏部以后,与李敬玄先后典掌铨选10余年,“甚有能名,时人是为裴李”。

11 老者墨林,是盛朝大儒,曾担任吏部侍郎,现告老在家。

12 臣建议,撤去他巡抚之职,再押回京师,交由吏部与大理寺议处,然后公示此案,以儆效尤。

13 由于苦学有成,求得功名,最后升至吏部尚书的职位。

14 吏部又将应起用的袁崇焕、文震孟、王永光、霍维华、李思诚等二十余人,又将应起用待缺会推者七十一人具题。

15 按官以地方多事奏请改调升擢者,亦下吏部复议,再奏允行。

16 吏部尚书元晖卖官鬻爵,皆有定价,大郡2000匹,次郡1000匹,下郡500匹,其余授职亦有价。

17 刘之骥曾任商丘县知县、刑部山西司主事;安锡祚曾任赵城知县、刑部主事;潘飏言曾任宁晋县知县、吏部主事。

18 浙江嘉兴县一位进士花两万三千两银子,贿买得到吏部考功司主事的官职。

19 简嫔的父亲简政是吏部侍郎,与容贵妃交往密切。

20 王世充僭号,署少吏部,颇亲近用事。

21 (明吏部尚书陆光祖语)此后徐氏子孙累世业儒,文风日振,而樟木日渐寝枯,晚宋有名士去其旁木,改名章林,取“文章如林茂盛”。

22 待丁忧期满,吏部铨选时称已无空缺,只能到工部任了一名主事。

23 因复告吏部,捉得首恶者,送郡笞责,始渐安。

24 郑颢后历官刑部侍郎、吏部侍郎等。

25 下面小官,不能一概由皇帝简任,还归吏部铨叙,这还算是中国历史上直传下来的一种法规,清代皇帝也没有废得了。

26 天明了,吏部尚书江天明家门口,一群黑衣人松松散散的站着。

27 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,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。

28 吏部的职能核心是主持帝国大小官员的铨选,吏部在隋代职官体系和政治运作中均享有特殊的地位。

29 此议当从吏部官员发起,此议以纸钞为母,铜钱为子,钱钞共行,宰相大人会力排众议,力主实施。

30 国忠自侍御史以至宰相,凡领四十馀使,又专判度支、吏部三铨,事务鞅掌,但署一字,犹不能尽,皆责成胥吏,贿赂公行。

31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一批进士,祖父刘启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,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,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。